贵州印江朗溪镇:看石旮旯如何演绎“绿色奇迹”

2019-07-07 07:55

眼下,正是瓜果飘香季。走进贵州铜仁市印江县朗溪镇的石漠化公园,遍山的果树枝头挂满了柑橘、桃子等水果。

“桃子、李子都是自己种的,收成很好,价格也可以。”在公园前卖水果的大姐喜上眉梢。

近年来,朗溪镇水果产业成为了村民的致富“法宝”。谁能想到,如今这遍植果树的“花果山”,曾经却是荒芜的石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比例曾达到80%。

“山高路陡石旮旯,常年都吃包谷沙;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老者生娃娃。”朗溪镇镇长吴志强在谈到过去时,说了这么一首顺口溜。

2015年,朗溪镇通过调整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牵头建立起5万亩的石漠化治理产业园区,其中精品水果核心区1.2万亩。在石山区改种经果林,因地制宜发展柑橘、柚子、桃、李等绿色产业,年产水果9000多吨、产值3000余万元。精品水果产业覆盖5个村8913人,其中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29户1728人,人均增收3300元以上。

三村村的村民田清就是受益者,过去迫于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自己没有技术,只能在外面做泥水工那些零工。后来听说村里面发展经果林,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我就决定回家来发展。”返乡后,田青和父亲一起承包了30多亩土地,种植红香柚1600多株。田青告诉记者,现在销路已经找好,等明年结果后,预计收入将达30万元。

在治理过程中,朗溪镇采取了“强村带弱村、弱村促强村”的发展模式。相邻的三村村和昔蒲村就是一个例子,昔蒲村是朗溪镇发展较好的一个村寨,而三村村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软弱涣散村”。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的昔蒲村提供技术在三村村培育红香柚、桃子的等果树苗,然后再拿回“石山”上进行栽种,通过联合治理,两村得到了共同发展。

现任三村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任林曾是昔蒲村第一书记,他把在昔蒲村发展产业的经验带到了三村村。“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三村村水果示范基地规模达1100亩,集体经济分红保底10万元。2018年,三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0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从小到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容村貌从差到美的蜕变。”任林欣慰地说道。

据介绍,朗溪镇按照“石中植绿、绿上结果、果下见景、景点留人”的发展方式,运用种管配套、产销对接、村企合作、农旅一体的思路,整合资源,连接苗木、基地、技术,连接生产、包装、营销,连接质量、品牌、市场。现在,朗溪镇的水果品牌已是小有名气,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朗溪镇镇长吴志强告诉记者,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都会迎来大批观光游客,通过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绿了山头,富了百姓。目前,园区初步实现了“三园发展”目标:即打造群众自主发展的“创业园”,有691户群众发展果园6000亩;打造群众致富的“就业园”,3个农村合作社发展果园3000亩,吸纳300多名贫困群众在果园务工;打造入股分红的“实验园”,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发展果园3000亩,529户贫困群众家家有股份,人人能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