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员・巡山故事】父子接力护林:姚克礼26年的林海巡护路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08-12 14:42

他们踏过晨露密林,数过年轮岁月;守护珙桐展翅,聆听百鸟啸鸣……这些巡山路上的寻常故事,藏着贵州生态发展的密码,更写满人与森林相守的深情。值此8·15全国生态日之际,人民网特别推出“护林员・巡山故事”系列报道,愿这些故事能让更多人读懂守护的意义,化作绿水青山间的生生不息。

立秋过后,天朗气清。

海拔1300米的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洛龙镇洛龙村大堡山林场,护林员姚克礼吃过早饭,拿出一双胶鞋,抖了抖鞋里的渣渣穿上,然后系紧鞋带。

“这种鞋鞋底的齿纹深、抓地力强。”姚克礼说:“我每次巡林,都喜欢穿这种鞋。”

穿好鞋、挎上包、拿起柴刀,姚克礼踏上了一天的巡林之路。沿着公路行走了大约6公里,到了洛龙村谭家湾村民组,只见公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个中年男子站在摩托车旁边接打电话,他立即上前询问。

“老表,你在这个地方做哪样?”

接听电话的人叫雷后勤,是姚克礼的表哥,他回答:

“我准备去赶场,累了在这里休息一下。”

“休息可以,不要抽烟哟!”姚克礼说:“不准带火种进山、不准  在林区用火……”

“晓得、晓得!”雷后勤有些不耐烦地说:“你看到一次宣传一次,我都背得溜溜熟了!”

“不光是背得,一定要做到!”姚克礼说。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雷后勤说:“你给我们讲了很多个放火烧山被坐牢的例子,我晓得那个利害性。”

“行嘛!”姚克礼临走时再一次叮嘱道:“一定要小心哟!”

道真自治县洛龙镇大堡山林场共有3.7万亩,涉及洛龙镇洛龙村、龙桥村等10余个村民组100余户村民。姚克礼在巡林过程中,经常向他们宣传森林防火和生态环保政策。

与雷后勤道别后,姚克礼走进一片杉树林,只见一棵棵水桶粗细的杉树高大笔直、枝繁叶茂,抬头见不到阳光,他这里看看、那里瞅瞅,时而摸摸树干、时而清理杂草。走累了,姚克礼就在林中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拧开水壶盖,倒满一盖水,仰脖一饮而尽。

姚克礼边走边介绍,他的父亲叫姚思学,今年83岁,是大堡山林场的最早的护林员之一。姚克礼刚满三岁就随父亲住进了林场,跟着父亲一起巡林、一起种树。1999年,他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大堡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一干就是26年。目前,大堡山林场像姚克礼这样的护林员共有10人,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林间行走。

“巡林26年下来,步行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穿坏的胶鞋有150多双。”姚克礼说:“刚开始,林区内没有公路,巡林只能靠步行;后来,林区内修建了防火通道,有些地方可以骑摩托车。”

姚克礼来到大堡山垭口,看到有一辆车停在公路边,他快步上前敲开车窗,看见车里的人都是生面孔,于是询问:“你们是外地来的吗?”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后,他说:“这里是林区,一定不能抽烟、不能用火。”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大堡山上很少有外地人。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道真至武隆的高速公路(道真段)、洛龙镇洛龙村经大堡山到河口镇竹林塘村水泥公路开通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大堡山游玩,护林员的任务更加繁重了。

“这片林子,凝聚着父亲和我两代人的心血。”姚克礼说:“任务再重,我们都要把它守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文/图 向淑鑫 张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