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红色贵阳 | 满山开遍映山红——息烽红色文化解析

综合广播 | 2021-01-17 18:19

息烽是一块红色热土,这块热土孕育了丰厚的红色文化。

息烽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遗址、遗物、先烈墓、陈列馆室等物质文化和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红军长征南渡乌江及过境息烽留下的长征文化、息烽集中营狱中秘密党支部活动留下的地下斗争文化、息烽解放前夕的反蒋救国文化、息烽解放初期的清匪反霸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养龙司堡子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留下的半边天文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三线”文化等。

1935年3月29日至4月2日,红军长征南渡乌江、过境息烽,在息烽境5天的行程中与息烽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并留下了一批战斗遗址、宿营地遗址和遗物,成为息烽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息烽的长征文化载体主要包括七个类型:

一是战斗遗址。主要有流长镇大塘渡南渡乌江战斗遗址、小冬坳战斗遗址、没良坑红军烈士殉难处遗址,鹿窝镇江口渡口战斗遗址,小寨坝镇黄连沟战斗遗址、盘脚营战斗遗址、潮水战斗遗址,西山镇有底寨战斗遗址,九庄镇祖师观反空袭战斗遗址,永靖镇有蚕桑坡坪上佯攻县城战斗遗址和阳朗坝战斗遗址等。

二是红军标语。现存且字迹清晰的有流长镇流长村、小寨坝镇潮水村单山坡、大寨村、关岭村跑马路几处。

三是红军遗物。主要有化名夏树云的烈士使用过的军毯和红军使用过的马灯、马夹、饭盒、洋桶、药箱等。

四是红军烈士墓。主要有流长乡的长涌红军墓、毛坡红军墓、新场红军墓、梯子岩红军墓、大水井红军墓、鹿窝乡报恩寺红军墓、九庄镇祖师观红军墓、息烽宝山烈士陵园红军墓及蚕桑坡、坪上红军烈士墓等。

五是红军过境时居住过的村庄房舍。现存的主要有流长镇前奔村刘家寨、徐家寨和四坪村大岩头等地的老木屋、四合院等,保存最好且最有价值的是刘家寨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至今尚留有9栋老木屋。

六是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事迹陈列室。主要有流长前奔红军长征南渡乌江纪念碑暨红军烈士陵园、九庄祖师观红军烈士陵园、鹿窝报恩寺红军烈士陵园、九庄乌江复旦学校红军事迹陈列室。

七是书籍和文艺作品主要包括红军长征在息烽历史档案和历史书籍,特别是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和回忆录中的珍贵历史记载;息烽文史部门编辑出版《中央红军过息烽》等党史书籍;息烽民间流传的歌颂红军的山歌和花灯调;解放后编演的《一把马刀》《十大元帅》《为了自由》《七月里山城的榴花》等舞台文艺节目和《巾帼雄》《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故事》《杨虎城将军的最后岁月》《烽火不息》等影视剧作品。

1937年至1945年,国民党军统在息烽县永靖镇建了一座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关押人数最多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秘密关押、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我党狱中秘密党支部领导狱中难友,开展革命活动和狱中抗争,积累了丰富的狱中地下斗争经验,为党员队伍整党整风和理想信念教育留下了“狱中八条”等宝贵的文化财富。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已于1997年建成开馆,系统地介绍了息烽集中营的历史,向观众介绍了杨虎城、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张露萍、“小萝卜头”等烈士的生平和斗争业绩,并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目前,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本部、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张露萍等七烈士陵园已向外界开放。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和组工干部培训基地,并列入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正在创建全省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基地。

抗战期间,息烽养龙站民主进步人士孙轶凡在养龙司、息烽组织精益读书会,宣传抗日主张和革命理论,唤醒息烽人民反蒋抗日的觉悟。养龙司妇女组织救国会,为前线战士募捐布鞋、鞋垫等物资支持抗战。解放前夕,息烽人杨国彬、侯国福等组织领导人民自卫军乌江纵队九庄中队,开展武装斗争,并于1949年2月17日至20日在西望山苦草坪、石楼关一带建立根据地,与进剿的国民党息烽县政府武装力量发生激战,后侯国福、吴德明等人被逮捕杀害。同一时期,西望山僧人片清参与并领导当地群众抗租抗息,被国民党息烽县政府枪杀,传承了语嵩和尚开创的宗教爱国文化。解放前夕的反蒋救国斗争,也为息烽的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养龙司镇

息烽解放初期,反动势力和地方土匪相互勾结,为害地方,抢掠百姓财物,武装攻打城镇,秘密诱杀公职人员和积极分子,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形成威胁。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公安武装坚决予以清剿,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发生了县城保卫战等一系列战斗,涌现出了“八珍一华”等一批清匪反霸中贡献突出的先进人物。1949年3月18日,王涌波、吴传佑等率领剿匪战士在温泉草香沟一带和土匪遭遇,三十二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2006年,县委、县政府在温泉镇三宝山建设王涌波等三十二革命烈士纪念碑,人民群众有了缅怀剿匪先烈的载体。

王涌波等三十二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息烽县温泉镇南侧新场坪三宝山

建国初期,养龙司堡子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推动粮食增产增收。1954年,堡子男女同工同酬的典型事迹被时任养龙区妇联主任肖贵荣写成简报,传到当时的贵定专区妇联等有关部门,得到广泛宣传。1955年10月,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通报》第99期刊载了堡子《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文章。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主持编写《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收录了这篇文章,并亲笔题写编者按:“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堡子经验作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落实男女平等政策的样板,在全国广泛推广,成为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半边天文化发祥地。2010年9月,全国妇联授予堡子村“全国妇女教育基地”牌匾。2011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堡子村建起了中国堡子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并规划建设中国堡子半边天文化旅游区。半边天文化成为息烽红色文化的新亮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党中央作出“大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贵州朝晖机械厂、贵州汽油机厂、贵州拖拉机电机厂、贵州拖拉机配件厂、核工业部国营276厂等一批“三线”企业迁入息烽,带动了息烽工业、农业、三产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息烽人的思维理念,并留下了攻坚克难的“三线精神”为息烽的红色文化增添了“三线”文化内容。

息烽的红色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赤胆忠诚,协力争先”的息烽精神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是“红色经典·温泉息烽”的息烽形象的文化菁华,必将为息烽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红色旅游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