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杂技剧《追随》亮相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2025-09-30 21:51

2025年9月28日晚,民族杂技剧《追随》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首演。该剧以杂技艺术为载体,融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革命岁月中“休戚与共、生死相随”的家国情怀,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剧目通过《赤心初绽》、《喜迎红军》、《参军入伍》、《浴血奋战》、《奇兵巧渡》、《生命礼赞》六大篇章,以杂技语言重新诠释长征精神,成为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亮点剧目。

一群人站在舞台上表演的几个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不同于传统舞台对革命叙事的平铺直叙,《追随》大胆突破,用杂技的“险、奇、美”诠释红军长征的壮烈。总导演张鹏健坦言,创作初衷是破解红色题材的“说教感”。“我们用杂技的极限特质对应红军‘攀悬崖、渡险河’的实践精神,让观众从身体语言中自然感知历史温度。”并且,为确保历史厚重感,主创团队还深入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地采风,查阅地方志、红军回忆录等史料,并邀请党史专家对细节把关。

图片包含 建筑, 户外, 桌子, 街道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序幕《缅怀》

清明时节,仡佬族男孩推着坐轮椅的老红军竹生来到遵义红军山。竹生向“红军菩萨”雕像献上映山红,讲述这位牺牲的红军卫生员救治百姓的事迹。他吹奏起仡佬族竹笛,古朴乐声带领观众进入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

第一幕《赤心初绽》

故事从仡佬族古寨的民俗活动展开,青年竹生向乡亲们传递红军即将进驻遵义的消息。通过中幡、傩戏、鼓上滚灯等传统表演,展现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期盼与拥护,传递“红军是干人(穷人)的队伍”的革命信念,为后续军民同心埋下伏笔。

第二幕《喜迎红军》

遵义街头张灯结彩,竹生带领青年攀爬竹竿悬挂红色标语,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戏球舞狮、踩高跷、矮人舞等欢庆场景与铜鼓、蹬鼓杂技结合,生动演绎军民鱼水情,凸显各族百姓对红军的真挚情感。

夜晚的城市街道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第三幕《参军入伍》

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后,竹生与发小阿牛受红军精神感召报名参军。阿牛虽身材矮小,但以杂技“对手顶”展现顽强斗志,最终与竹生一同获授军装。这一幕凸显各民族青年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传递“革命不分民族”的平等精神。

图片包含 小孩, 水, 桌子, 小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第四幕《浴血奋战》

娄山关战役中,红军面临生死考验。竹生怀抱炸药包冲锋时中弹负伤,阿牛毅然抢过炸药包摧毁敌军碉堡后牺牲。激烈的攀崖、索降等杂技动作再现战斗的惨烈,而《忆秦娥·娄山关》的悲壮歌声与红旗插上关口的场景,升华了牺牲精神与革命信仰。

图片包含 水, 黑暗, 船, 灯光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第五幕《奇兵巧渡》

四渡赤水战役中,群众扛竹筏搭浮桥助红军渡河。竹生吹笛思念战友,乡亲们用酱酒为红军疗伤,酒工表演坛技展现军民互助。阿月与竹生的离别场景,以柔美的民族舞蹈与不舍的眼神,传递后方支持的力量与坚韧。

一群人在街道上骑马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第六幕《生命礼赞》

卫生员小红牺牲后,红绸与追光中她化身“红军菩萨”升空起舞,撒下漫山映山红。当地姑娘跳起红星舞,象征长征精神永存。这一幕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记忆,强化“军民同心”的永恒主题。

图片包含 室内, 桌子, 水, 华美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尾声《丰碑》

暮年竹生重回红军山,吹奏竹笛与牺牲战友“对话”。舞台上,战士群像化为金色丰碑,军民身影交织,最终定格在“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图腾中,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

图片包含 动物, 户外, 站, 水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全剧以杂技技艺重构历史场景,以民族元素浸润情感表达,通过六大篇章串联起“追随理想、追随信念、追随光明”的史诗脉络,让革命精神在舞台上焕发新生。充分展现遵义各族儿女在国家危难时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地追随红军、追随中国共产党,奋力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