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等人体骨骼研究显示:大松山墓群古人贫富差距不大 等级差异不明显

2023-04-09 15:07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近日,本台记者专访了四川大学参与该墓群考古发掘、研究的专家学者,了解文物背后隐藏的秘密。

大松山墓群目前已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套),其中370座保存有人体骨骼。当动静记者来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生物考古实验室的时候,这里的专家和学生正在对出土的人体骨骼进行分析,我们也第一时间了解到了他们的新发现。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原海兵告诉记者,通过对这些人体骨骼的年龄分析显示,平均死亡年龄在38岁左右。在古代,这个平均寿命不算短,“从他们的骨骼保存状况来看,几乎没有看到明显的创伤类痕迹,在骨骼上也很少能看到有砍伤等来自外部的各种各样的暴力伤害,更多的是一种劳损性的痕迹。我们觉得大松山这些人基本上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的小社会里,生前相对来说比较安稳,应当没有遭遇巨大的类似战争、疾病等造成群体性大量死亡的现象。”

研究人员还对大松山墓群出土人骨和牙齿开展了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信息。

原海兵教授表示,根据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初步分析,大松山的这些个体的食物结构基本上以碳三类食物为主,“可能主要是类似稻米一样的食物,还有类似小米的食物作为补充的食物构成。肉类有一定的摄入,但在他们生活当中占的比重没有那么高。这些人体现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人群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大,我们目前认为贫富差距是不大的。”

据了解,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清理的2192座墓葬中,四川大学团队一共清理了829座墓葬。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彬表示:“这批墓葬,我觉得是一批世居的少数民族的墓葬。石室墓从两晋开始延续到明代,这种用石头构筑墓葬的传统,当地一直延续没有变化。从材质来看,有很强的延续性。另外,部分随葬品也是没变的,大量随葬各种珠饰,两晋是如此,唐是如此,到了明代也是如此。这批墓葬中的若干埋葬习俗,1400年就没变过,有很强的延续性。结合DNA的分析情况来看,那应该是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