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版流金丨版权赋能,“深闺瑰宝”破茧成蝶——贵州创意闪耀国际版博会
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上,贵州展区以180㎡的开放式空间汇聚了超高人气。25家企业携1200余件版权精品亮相,千余件作品涵盖非遗、文创、数字内容等领域,全方位展现贵州文化在版权赋能下的创新活力。开展两日,现场成交额持续攀升,意向订单踊跃,一场以“版权之力”推动文化破壁出圈的行动正悄然成势。
文化IP的鲜活魅力:从“深闺”到“爆款”
贵州雀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带来的木姜子鼻息产品与山野香水,融合苗族传统植物知识与现代设计,一经展出便被抢购一空。“没想到贵州的山野气息能变成触手可及的时尚单品!”一位北京客商感叹。此外,外宾代表团驻足贵州馆,对苗绣银饰、侗布手作赞不绝口,称其“惊艳绝伦”。
这些场景背后,是版权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激活。一款蜡染或苗绣纹样通过登记保护,化身抱枕、挂件等系列衍生品,单日销量突破百件;一部布依族民歌数字专辑,通过版权授权在音乐平台获得超50万次播放。版权,让沉睡的文化符号蜕变为“带得走的贵州记忆”。
技术护航:区块链存证,维权不再难
2024年初,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成功获赔3万元,标志着该省首例民间文艺版权维权案圆满落幕。这起“水城农民画”侵权纠纷的成功解决,不仅维护了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全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开创了先河。
“我们的画作终于有了法律的‘护身符’。”一位从事水城农民画创作三十余年的老艺人感慨道。此案令众多著作人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他们将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
这份信心的背后,是贵州版权登记平台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自2018年起,贵州在全国首创“区块链存证+作品登记”双证模式,为每一件作品构建从创作到维权的全链条保护网络,让原创者安心创作,侵权者无处遁形。截至目前,登记作品已超190万件,存证作品已超220万件。
“创作即存证、侵权即锁定”的保护机制,正吸引越来越多权利人与青年设计师主动加入版权保护体系。每一笔基于存证作品的交易均可追溯、不可篡改,切实为创作者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文化出海:版权交易打通全球路径
展区现场,版权服务的国际化也成为亮点。贵州与法信公证云(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瑞科(潍坊)文化科技达成合作意向,推动版权跨境存证与授权;与浙江省苍南县徽章厂探讨文创衍生品规模化生产,让“贵州设计”对接“中国制造”。
千帆竞发:版权激活文化消费新浪潮
媒体传播力持续升温:动静贵州发布的展区报道浏览量单日单条突破10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浏览人次累计55万+。网络达人自发打卡贵州展品,推动“蜡染耳环”“侗布笔记本”等成为社交平台热搜词。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汤兆志陪同国际版权论坛嘉宾参观了贵州展馆。
版权,让文化瑰宝破茧成蝶
从深山村落到国际展台,从手工技艺到潮流IP,贵州正以版权为翼,开启文化价值的“裂变式增长”。每一笔登记、每一次授权、每一场维权,都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注入生命力。正如一位参展商所言:“版权保护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背后千百年传承的故事与智慧。”
未来,贵州将继续深化“区块链+版权”“文创+版权”融合,让更多文化瑰宝穿越时光,闪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