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村
云山屯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初。明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博文德为征南将军,率军入黔,直捣云南,平定西南诸夷,统一中国。洪武十五年二月平云南,遂设屯田驻军,以图永镇。故云、贵、川驻军屯田,星罗棋布。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安顺设普定卫,其地界为屯田驻军的重地。村寨自建成,几经战乱烟火和自然侵蚀,逐年均有修茸和增建。
清王朝建立后,明代的卫所屯田制度为清代的八旗、绿营兵制所取代,明代卫所屯田制之实名不复存在,失去政权为依托的卫所军户自然也转为民户,成了普通老百姓,但原来的屯、堡、铺、哨却按旧时称谓沿袭下来,前代屯军的后裔仍住在屯堡之内,其建筑风格、语言、服饰、婚丧、节庆等习俗并未因改朝换代而受到冲击、改变。
风景名胜
云峰屯堡景区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18公里处。由云山屯、本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适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本寨: 本寨外观是“家自为塾,户自为堡”的战争建筑,林立的碉楼是中国标准的中世纪军事城堡,内部却是江南风格的四合院,其中隐藏的秘密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每位村民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中。2001年,国务院将它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屯: 建于明初,依山而建,周遭都是寨墙,易守难攻。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村寨,也是建设部、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将它认定为“最大的、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群落”。
屯堡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有1500平米,以文物、油画、图片、沙盘和现代高端多媒体影视音频等形式,浓缩和再现了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其“大明衣影”“寻根溯源”“屯堡民俗”等充分展示了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 “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这一段精辟的顺口溜道出屯堡古镇的石头魅力。
进入屯堡古寨,看到的石头、手摸到的石头、脚下踩的依然是石头。石头构筑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屯堡,屯堡人把石头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典型的屯堡就是对石头生命的完整诠释。
文物古迹
1、屯门:云山屯共有前后两个屯门,前屯门也称为“大屯门”,是用巨石垒砌而成,两旁的寨墙高大约7-8米,厚约1.5-2米,寨墙全长1000米左右;上面有炮眼和垛口,各处制高点还有众多的哨棚,一旦发生战争,即构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指挥和作战体系。一看这防御严密的建筑,便让人想起李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句。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屯门初建于明代洪治年间。正德五年,安顺州发生西堡兵变,战祸殃及云山屯,寨墙被毁坏;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并增加了它的长度和垛口叠层;从墙上无数凹凸式的垛口,我们依稀可见当年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争战场面。
2、驿馆:驿站的客舍。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驿馆亦作“ 驿舘”。旧时的云山屯作为商屯,驿馆见证了这段历史的繁华。
3、古戏楼:清代建立,这座戏楼,是这个村非常重要的古建筑。建成后以演京剧、川剧为主,有时也跳花灯。京剧“四朗探母”、“萧何月下追韩信"“借东风”;川剧“芙蓉花仙”“古城相会”“铡美案”等,曾在此多次登台。花灯《八仙图》《蟒蛇记》《东买臣》等,也使此楼声名远扬。《铡美案》一剧,唱红了此村,更唱红了此楼,一旦开锣唱戏,四邻屯寨无不闻声而来。“三两步山遥路远,七八人将广兵多",既是此楼的楹联,也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高度概括。
4、财神庙:始建于清代,现状为后世修缮。原由寨中金姓乡绅募集资金修建,庙内供奉文财神赵公明。旧时四面八方生意人途经云山均要进庙拜祭,以求财源不断。
5、洋房:建于民国24年(1935年),现状经后世修缮。原为寨中富户金寸舟出资修建,由其在上海做布匹生意的四弟金鼎文请上海设计师设计,本地工匠照图施工建造而成,欧洋风味浓厚,当地人称为“洋房”,共三层。
6、碉楼遗址:碉楼是精致美观的一座古建筑,毁于60年代。它的特征是,下小上大,石为基础,砖木在上,共分四层,图案精美,黑白分明,下有水井,饮用方便。
特色文化
屯堡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据清道光《安平县志》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这种屯堡人在正月间的娱乐形式沿袭至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喜剧活化石”的地戏,其次是花灯、山歌等。
(1)花灯:花灯是屯堡人调北征南时从江南带来的,在上千首花灯曲目中,有许多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花灯夹有剧情的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地方剧种。
(2)山歌:无现成唱本,皆即兴抒发情感,陈述喜怒哀乐,表达相互爱慕,寻觅体己知音。山歌音调高扬,节奏悠长,比兴风趣,调侃诙谐。其唱法有独唱、对唱、盘歌等形式,许多名歌手一唱就把一生一世唱出来,并世代相传。
地戏表演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的屯堡文化遗产的屯堡地戏,在云山屯古村落日益发扬光大,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600多年前,屯堡人从江南一代把军傩带到了黔中大地。虽几经演变,但形式和内容仍基本不变。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屯堡人的精神寄托。
屯堡美食
屯堡“八大碗”就是指八碗菜,可为什么是八碗,这就隐藏着屯堡人的数字文化了。屯堡人喜欢偶数,特别是2、4、6、8、10、12,这里每个数字屯堡人都能把它说出个道理,其中“8”就是最吉利的,寓意万事都“发”,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祖辈们都做8屯堡“八大碗”就是指八碗菜,可为什么是八碗,这就隐藏着屯堡人的数字文化了。屯堡人喜欢偶数,特别是2、4、6、8、10、12,这里每个数字屯堡人都能把它说出个道理,其中“8”就是最吉利的,寓意万事都“发”,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祖辈们都做8道菜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其实“八大碗”并没有固定的菜系,这让“八大碗”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在这“八大碗”中可以品味人生百味,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另外,屯堡素菜也是典型的菜肴之一,屯堡热最喜欢的要数屯堡霉豆腐和素瓜豆,这不仅是因为菜品可口,还因为寓意好。在屯堡,人们吃霉豆腐意为驱赶霉气,吃素瓜豆意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屯堡人朴实、务实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