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志笃先生与党的同心情缘
谌志笃先生,祖籍贵州织金,1896年4月生,1971年辞世,享寿75岁,他历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至今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但是,他与党同心的史实仍然根植于织金各族人民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越事百年,历史仍将记起。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及“五四”运动的春风,吹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路走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在人心,我们党始终难忘与之奋斗的仁人志士。谌志笃先生与党的同心情缘,便是较为突出的一位。有关他的资料,网上流传颇多,经查证现有文字史料,本文则重从如下方面略作简述,算是为探讨谌志笃先生人生价值及精神魅力的同仁抛砖引玉。
立壮志为民报国
十九世纪末,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在黔中偏西北的古镇平远州(今织金县)城关大东门城墙脚边的谌家大院,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取名谌志笃,号石僧,隐为笃学有成,惩恶扬善之义。谌志笃先生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织金县各族各界代表筹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历届特邀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委员、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谌志笃先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政治活动家、知名人士,也是织金早期先进思想的启蒙传播先导。他的姓名,曾两次被《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书所记载。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的组织,但他与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党的统一战线做出了较为卓越的贡献。正如《中国共产党织金县历史》一书第7页所叙,“谌志笃在校期间,由于思想进步,积极从事学生工作,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广为传播先进思想,并热心于社会实践,很早就成为该校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少时的谌志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在家庭的良好教育及其平远(今织金)宝桢文化的熏陶下,使他从小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这里提及的“宝桢文化”,是指织金籍晚清名臣丁宝桢为民爱国思想和人格价值及其廉政家风的理念深化,其廉政家风还被中纪委网站列入中国名吏家风传播,要义在于为官清廉,为学精钻,为商公平,为民自食其力。尢其是有关丁宝桢“为官清廉”“为黔赈灾济贫”“捐银修筑织金盐道”“智斩慈禧亲信安德海”“治理黄河水患”“整修都江堰水利”“办洋务抗御外寇”“改革川省盐政”“千里寄诗解纠纷等故事,烫灸人口,深入人心。近水楼台先得月,织金丁、谌两姓,堪为旺族,历来渊源较深,古今多有名人出。在谌志笃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初步领悟先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诲读书迟”的人生哲理,迸发出刻苦读书,为民为国效力勤奋学习的激情。各科学业名列前茅,笃学有成。先后毕业于织金城关小学,贵阳南明中学。出乌蒙,越黔山,考入天津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继续深造。
求进步结益友初识周公
1916年,20岁的谌志笃先生考入天津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学习。当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中国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中,谌志笃先生有幸结识了天津南开中学的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人,共同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党和国家的栋梁,也成为谌志笃先生的良师益友,对他的影响颇深,启发极大,使他走上了拯救贫弱中国的革命道路。
谌志笃先生在校期间,除了认真钻研学业外,还积极参加学运活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广泛传播进步思想,并投身于社会实践,成为该校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19年春,他23岁时与周恩来等人以天津学生代表的身份亲赴北平(今北京)与北京学运负责人会合,率众向当时的中央政府请愿,并咬破右手食指,写下血书,向世铭志,“学生作书,纯本天良,不为势迫,不为利诱”。强烈反对“巴黎和会”签字,坚决废除“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内惩国贼,外抗强权”。5月4日,他率天津代表与“北大学联”其他负责人一起,参与组织领导北京大、中、小学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示威群众愤怒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此次学生运动,得到全国各省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声援和响应。从而,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五四”运动后,谌志笃先生被选为“京津学生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9月16日,他与周恩来、马骏在天津倡导组建学生进步组织“觉悟社”,主要领导成员有周恩来、谌志笃、马骏、潘世伦、谌小岑、李毅韬、邓颖超、郭隆真、郑岩等人。谌志笃先生的名字,首次载入了《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书,成为不朽的丰碑。
1920年初,天津各校学生5000多人在周恩来等领导下,到省公署请愿,强烈反对驻京日使向中国外交部提出的“关于山东善后事务,拟由贵我两国组织委员会商议解决”的山东问题。当时请愿学生要求释放被捕代表、启封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等。然而,请愿学生竟遭到反动军警的武力镇压,致使50多名学生受伤,周恩来被捕。4月5日,天津学生联合会男女代表邓颖超、谌志笃等24人,到省警察厅要求代替被捕者坐牢,警察厅不允,经斗争交涉,得以进警察厅与被拘全体代表见面,并畅谈多时,最后,在被拘代表的劝慰下方才离去。谌志笃的名字,又一次被载入《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书。此后,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谌志笃先生也毕业回贵州从事教育,服务桑梓,探索富民强国之路,但他们在共同的学生运动中,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大革命时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共两党合作后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以便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开展。此后,广州革命政府迁驻武汉,周恩来同志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兼革命政府内政部副部长。1926年冬,30岁的谌志笃先生得讯后,立即从织金动身,经贵阳、柳州、长沙等地,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辗转千里来到武汉,与周恩来等再度共事,就任周恩来副部长办公室上校秘书,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亲自聆听周恩来等的谆谆教诲,又一次坚定了谌志笃先生的革命意志。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内部的国民党右派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因周恩来同志奉党中央指示到南昌组织领导武装起义,谌志笃先生再次与周恩来等分手转回贵州。民国二十九年(1940)除夕,谌志笃先生作《陋园记》怀念周恩来,常不蒙面,彼此思念。
聆教诲服务桑梓办实业
回故乡后,谌志笃先生先后担任贵州省教育厅秘书,建设厅机要秘书、技政(总工程师),贵阳市政工程处主任,度量衡鉴定所所长,国货陈列馆馆长等职。任内,他亲自设计修建贵阳铜像台喷水池,修建并参与开办“金筑电影院”等。谌志笃先生在贵阳任职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为全省及贵阳地区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20年,谌志笃先生返回贵阳南明中学当学监兼任理化教师。从教期间,他常以革命救国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为拯救贫弱中国而勤奋学习。他组织创办了进步刊物《黔声报》,用以宣传进步思想,启发引导人民进行革命。当时,正值南北派系军阀混战,西南军阀不断更替,贵州政局动荡,人民倒悬之苦有增无减,他利用《黔声报》作为阵地,深刻揭露和抨击各派军阀的祸国殃民罪行,进一步唤醒贵州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倒军阀列强。同时,他积极倡导科技革新,与张阳先、杜绾、傅廷栋等多方筹资,购置设备,聘请科技人员,兴建了贵州第一个化工皮革厂,即“黔南化工皮革厂”,生产化工皮革产品,填补了黔省化工皮革生产空白,以此推动贵州民族工业的发展。1923年,由于谌志笃先生激进的思想在各族人民群众之中声望日高,反响极大,遂遭到四川、贵州等地各派军阀的极力打压。为此,谌志笃先生愤然辞职出走。之后,得同学好友关照,他被委任为四川重庆百货统捐局局长,但又因其激进思想再度遭到四川军阀派系的排挤而离职回乡隐居。
赴国难送女抗战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1937年初,贵州省国民政府委任谌志笃先生为炉山(今凯里)县县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八一”宣言,即“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情向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全国各党各派各军提出彻底战胜日寇”的十大纲领的感召下,全国亿万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组成新的长城,向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全面抗击。在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影响下,1938年秋,已是42岁的谌志笃先生毅然令心爱的16岁长女谌曼里(又名谌贻惠)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从事抗日救国革命工作,参与中共贵州省工委组织领导的“贵州省战地服务团”,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为抗战贡献力量。犹如谌志笃先生在1950年10月7日,为织金县革命烈士追悼会《谌曼里传略》所述,“谌曼里,原名贻惠,贵州织金县人,石僧(谌志笃号)长女,性慧敏,活泼好动,喜文学艺术,常于课外读家藏新文艺,思想开明前进,无闺阁娇态,在校称高才生,师生乐与之游玩”。当时,贵阳仍至贵州全省,“抗日事起,贵阳青年多投军”,“曼里逾校垣走,附车至渝,谐女友数人下汉口,奔赴前线”,参加抗日救国行列。
谌曼里揣着其父给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亲笔信,随“贵州省战地服务团”到达湖北汉口后,几经辗转,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谌曼里深得邓颖超同志的怜爱,在征得谌志笃夫妇同意后,遂被认作干女儿,并被安排在周恩来、邓疑超同志身边工作。
谌曼里经过抗日战争的锻炼,迅速成长为1名坚强的革命战士,进入革命军政大学中的陕北公学院就读,193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身边任掌书室秘书。1941年冬,随周恩来、邓颖超赴重庆办事处工作。1941年春,返回延安,着重从事文艺昆剧的研究工作。1953年,邓颖超在谌曼里的简历中评价到:“曼里得年24岁,党龄7年,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努力,活泼热情,聪明果敢。她的牺牲是我们革命文艺队伍的损失,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战友们在怀念她。”“曼里同志爱好艺术,她虽然未曾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但在艺术方面的成绩很显著,表现了她在这方面的才能。从1941年到1945年,她在学习与工作之外,曾先后参加过许多的戏剧演出,而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不幸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陕北延安地区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雨,使得谌曼里居住的窑洞全部倒塌,年仅24岁的谌曼里牺牲在窑洞中,为革命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马革裹尸,长眠于祖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坡上,诀别1个2岁、1个3岁的儿子。谌志笃先生痛失心爱的长女,伤心欲绝。
1960年4月30日,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出外访问回国后,在贵阳招待所会见了谌志笃先生,并将谌曼里的生平资料和遗物付交谌志笃先生,表达了对干女儿的痛惜和对老友谌志笃先生的抚慰之情。同年8月12日,谌志笃先生也偕二女谌曼蜀、三女谌曼玲去北京观光,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邓颖超家作客,深表回谢。
图为: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时与织金民主人士谌志笃(左二)合影
献祖屋为故乡出力
谌志笃先生历经旧中国的世事沧桑,深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立志不再外出为官做事。曾数次卸任辞职,隐居故里,致力于家乡的一些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热情参与筹备《织金县志》修编,筹划新建织(金)普(定)公路的设计测绘,引进烤烟种植以及支助办学等,为织金经济社会发展,倾尽身心,献出绵薄之力。
1949年末,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席卷全国大江南北,为做好迎接织金全境的解放。谌志笃先生积极动员组织县内各界进步人士,极力配合织金地下党和猫场游击队,敦促国民党织金县当局实权人物王佐、李名山等,早日向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缴械投诚。当接管织金党政机关驻黔西县沙涡后,并派代表与接管队伍洽谈,为和平解放织金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织金解放初,全县面临百孔千疮。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政府工作。谌志笃先生逐将闲置的祖屋“谌家大院”1正2厢无偿地献给县政府,作用新政权的运转办公地点,再一次显现了他与党、与人民的同心同德。
尽余热参事议政黔中传
全县解放后,建立基层各级组织,充分让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各项社会事务。1950年3月,织金县筹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委任谌志笃先生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8月10日至13日,织金县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谌志笃先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参与管理全县事务。他多方团结各界进步力量,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全县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50年底,谌志笃先生先后任贵州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出力献策。年近花甲的谌志笃先生,为贵州的振兴发展,不顾体弱多病,怀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情斗志,走遍了贵州的大部分城镇、乡村、工厂、学校,不断深入考察调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贵州的落实付于丰富的实践依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谌志笃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曾经历了少年勤学上进,青年冲锋陷阵,中年辞官厌政,暮年激情奋进的艰难人生旅程。既有轰轰烈烈的振撼全国政局之举,又有平凡默默不闻的奉献,但其初心均在惠民报国。从青年时代追求思想进步到暮年发挥余热,从“五四”运动先锋到追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经历新旧社会制度,从厌政辞官到参事议政充满热情,无疑是新的社会制度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平台,愿将毕生精力及聪明才智献给了党的统一战线及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而,赢得了织金乃至贵州各族人民的崇敬。
作者武阿蒙,织金县政协委员、中共织金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