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走秀”到“IP整合”,贵州“村T”进一步激活非遗全域旅游
近日,贵州“村T”的45名孩子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通过“民族服饰+街舞”“特产+苗族飞歌”等别具一格的走秀方式,向各地游客展示多彩贵州风采,让世界看到中国美。
贵州“村T”正以“非遗+时尚+旅游”的跨界融合模式,成为贵州全域旅游IP矩阵中的又一爆款。据统计,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村T”累计举办超430场活动,吸引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游客参与,全网传播量突破4.6亿次,带动凯里市民族服饰商户600余家,秀场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已超3500万元。这场以民族服饰为核心的乡村文化盛宴,不仅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更以“文化引流、产业造血”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T台到世界舞台,非遗服饰尽显文化魅力
“村T”的核心,在于将贵州多民族的非遗服饰从村寨搬上T台,再推向世界。苗绣的精妙、侗布的质朴、蜡染的灵动、银饰的璀璨,通过村民模特的自信演绎,与苗族芦笙曲、侗族大歌等非遗音乐交织,形成一场“穿在身上的史诗”秀场。
据了解,2024年9月,“村T”发起人、苗族设计师杨春林(苗族名古阿新)带着“贵州村T”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荣获“非遗创新力”奖和“第30届中国十佳设计师”奖,两项大奖填补了贵州籍品牌和贵州籍设计师零获奖的空白。同年11月,“贵州村T”荣获加拿大温哥华时装秀“全球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奖”,之后受邀参加新加坡等地时装周,受到众多国内外行业相关机构的关注与好评,“村模”身上的百鸟衣的图腾、水族马尾绣纹样等,成为国际时尚界热议的“中国元素”。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展示美,更是让世界读懂贵州文化的深度”。杨春林说,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民族迁徙的历史密码。
目前,“村T”已展示苗、侗、水、瑶等40多个民族的200余种传统服饰,吸引超3万人次村民参与表演,带动民族服饰订单量同比增长120%。
草根力量激活非遗传承
每至周末“村T”活动,从6岁孩童到79岁老人,从田间劳作的农妇到返乡创业的青年,村民以质朴的台风向世人展现文化自信。
凯里市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着迷你版苗族盛装走秀,麻江县80人家庭团队携农具登台还原农耕场景,这些“原生态”表演成为游客眼中“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以前年轻人觉得传统服饰土,现在他们抢着学刺绣、设计新款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承人潘玉珍在T台上展示亲手缝制的苗绣嫁衣时感慨道,如今她将自家制作的银饰与蜡染服饰带上舞台,并通过直播带货,年收入翻倍至10万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村T”关联的非遗工坊已覆盖50余个村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个,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凯里民族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将蜡染围巾、银饰耳环等产品销往全国,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超40%。
文旅融合催生经济新动能
“看一场‘村T’,逛一次非遗集市,住一晚苗家木楼”似乎已成为来黔东南州游玩游客的标配行程。
“在这里,服饰不仅是商品,更是活着的文化。我甚至定制了一套苗绣婚纱!”来自英国的游客艾米丽说。
更大的辐射效应正在显现。榕江县依托“村超”与“村T”联动,推出“足球+服饰”主题旅游线路;三都县将水族端节赛马与“村T”走秀结合,打造“一日看尽黔东南”的全域旅游模式。2024年,黔东南州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非遗主题消费占比达35%。
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村字号”IP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路径。黔东南州计划整合“村BA”“村超”“村T”等品牌,打造“村Show”全域旅游标识,构建非遗研学、节庆体验、手作工坊等多元业态。
接下来的“贵州村T”将致力于文创赋能与产业发展,计划推出“村T集市赋能绣里淘”“村T文创赋能设计师”“村T研学赋能最美村寨”等项目,借机发展从绣品到民服,从银饰到蜡染,从传统服饰到时尚民服,从高端收藏到文创产品,打造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在风情园形成可看、穿、买、吃、住、研、学、演的“文化+百业”的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形成依托州府所在地的文化产业基地,借此盘活风情园,实现“村T经济、村T共享、村T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