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不判断人性善恶?孟子为何不能论证人性本善还要坚持? 《百家讲坛》名家鲍鹏山说,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真正的自信
人性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对人性的认知却从来没有统一的共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为何没留下有关人性的论断?孟子对自己“人性本善”的论断既然无法合理论证,又为什么还要坚持?
4月11日,《百家讲坛》著名主讲嘉宾鲍鹏山先生做贵阳客孔学堂“中国传统伦理”专题讲座,带领线下近500名观众及线上4.7万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一同探究中国文化中的人性与伦理。通过论述,他肯定地说:“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真正的自信。”
孔子不谈人性善恶,正是他伟大的地方
人们对儒家先贤孔子耳熟能详,但却很少注意到:孔子既谈人道也谈天道,却几乎没有留下关于人性的任何记录。这是为什么呢?在鲍鹏山先生看来,因为这是一个有关伦理和价值的问题,把握得好还可,如果把握不好,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那么,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在鲍鹏山看来,这估计只有其弟子颜回知道,可惜死得太早了。因为,按照当时的规矩,老师在世时弟子是不能宣扬自己主张的,就像孔子去世后曾子才出《孝经》,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能听闻过老师关于人性的看法,但他先于老师逝世,也就无法记录和传世。
鲍鹏山说,《论语》中孔子对人性的论述仅仅一句:“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其实趋向相近,是后天的学习导致了不同。需要思考的是,孔子为什么不讲人性,而要讲这么一句话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他简要概述了战国时期关于人性的几种主要论断:孟子称人性本善;荀子称人性本恶;郜子称人性本无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另外则有人称人性天生就不一样,有的善,有的恶。
“这四个观点,直到今天都不能用科学来证实。那从价值上看,哪一种是最糟糕的呢?是第四种。”鲍鹏山说,因为这一观点把人分了等级,结果是导致部分人去奴役另一部分人。如二战时,德国和日本首先认为其他民族低人一等,然后堂而皇之地进行迫害。
“从这些例子,可见孔子之伟大。他不说人性善恶问题,但划定了一个底线,即人性是相通的,这才有交流和讨论的价值。”在鲍鹏山看来,孔子应该早知道这一论断的弊端,并建了一道“防火墙”,是在理论上避免了现实的问题。这,就是一代圣贤伟大的地方。
孟子无法论证人性本善还坚持,其实用心良苦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无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印象深刻。那么,孟子对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述呢?鲍鹏山表示,孟子其实通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进行了证明,尽管花了大气力,但并没能完成这一论证。因为,比喻、类比和举例本身不是论证的方法,如通过水往下流来证明人性之善,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问题的关键在于,孟子既然不能证明人性本善,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呢?”鲍鹏山解释说,唯一的解释是,孟子所坚持的其实是“人性本善”这一观点,而不是具体的客观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大问题,必须用这一方法才能解决。
为了阐述自己的论断,鲍先生把话题引入到伦理道德上来。他说,道德问题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问题,一个是前道德问题,说“要做一个好人”是道德问题,反问“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则是前道德问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从根本上讲,理性的本质其实是自私。我们常说“好人有好报”,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不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为现实中,其实可以看到太多的“好人没好报”。其实在历史上,孔子最坚定的学生子路,就在困苦交加时气呼呼地问孔子:老师,君子也会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翻译过来就是:难道好人没好报吗?
“孔子其实可以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鲍鹏山阐述道,这样的思路推到极致,其实是宗教的方法,把好报推到来世,教育人们在此生可以不求好报,而是等待来生的福报。但孔子没有走这条路,而是直接告诉子路真相:“君子固穷。”意思是,好人可能没好报,但还必须做好人。这,其实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自信的,所以非常了不起。
鲍鹏山补充说,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子路是君子,君子做事考虑的是对错,小人考虑的则是利弊。因此,孔子的方法对君子贤人有用,但还是不能解决普通人的问题。而孟子坚称人性本善,言外之意是:如果不能做好人,那根本不是人,并反问:你是人吗?这样,一旦承认自己是人,那就只能选择为善。
中西方选择不同,这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自信
讲座中,鲍鹏山通过“窦娥冤”等故事,再次说明了古今中外一直面临的问题:人性本善吗?好人是否一定有好报?我们到底要不要做好人?他说,其实人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用神来解决人的问题,用神性来拯救人性;中国没有上帝,因此孔子立创立了文教,用文化来解决以上问题。
“孔子说做好人的理由就是必须做好人,孟子的人性善就是对这句话的补充,就是为什么必须做好人呢?因为人性本善。”鲍鹏山表示,较之宗教的解决办法,这是直面人生问题的直接回答,一点都不弯弯绕绕,并且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那就是:不需要借助神和宗教,就能做一个尊严而体面的人。
他进一步补充说,因此在孟子那里,“人性本善”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一个价值问题,人性是否本善,这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信与不信的问题。就是说,人性之善不要从科学上去找,而要从信念上找。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心中的善,那就会变成一个事实。
“到这里,就会发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其实是相通的,宗教也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信与不信的问题。如果所有人都相信人性是善的,那他真的就是善的。”鲍鹏山呼吁,如果大家都信人性本善,那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信,那可能也是一个聪明人,但可能少了一些智慧。因此,希望每个人都是有智慧的,都相信正当,相信一切善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