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官舟镇黑木耳产业基地见闻

经济广播 | 2021-11-09 14:38

近日,记者走进沿河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黑木耳一期项目基地,50多名女工有的采摘、有的搬运、有的晾晒木耳,现场一片繁忙。

在不远处的二期项目基地,近30名工人正在铺膜摆棒,七八辆三轮车往返穿行菌包厂与基地之间,将一框框菌棒运送到基地边,再由女工们一件件搬到菌床上。不一会儿的功夫,一片白茫茫的黑木耳菌棒就展现在了眼前。

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智能化菌包厂,是沿河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引(援)建的“短平快”项目,项目位于官舟镇马脑村,由贵州森茂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54亿元。

据了解,黑木耳示范基地占地107亩,建标准化地栽床400余块,晾晒棚21个,吊袋棚2个,年排栽木耳240万棒,实现年产值936万余元,可带动周边务工人员600多人。

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规划占地84亩,设计日生产菌包6万袋,年产2000万袋,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100个就业岗位。

项目于去年快速建成,投产后,为马脑村及周边村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今年项目继续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作用,在稳定马脑村黑木耳基地的基础上,还把项目拓展到甘溪镇毛田坝区。

官舟镇副镇长杜尚会介绍,由于黑木耳项目的带动效果好,今年马脑村被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站在基地的运输通道上,左看右看都是一片白茫茫的菌棒,一排排、一列列,像士兵一样站立在基地,采菌女工们的欢声笑语飘荡在基地的上空。

基地里,管理员胡冬娥一边指导、一边搭手帮忙,见到记者就主动过来打招呼。

胡冬娥是吉林人,去年跟随黑木耳项目来到官舟,一干就是一年多,时间长了,她和基地上的女工们都成了好朋友,许多工人的家庭情况她都了解。

胡冬娥告诉记者,这季木耳叫“秋耳”,是9月份摆的,一期基地有60多万棒,10月开始采菌,一直要采到12月份。

“上个月摆棒支付工人工资15万余元,这几天有50多名工人务工,每天要付出工资4000多元。”胡冬娥说。

正在晾晒木耳的马脑村村民冉桃鲜告诉记者:“在基地务工,不仅能增收,还能照顾家庭,一举两得,很满意。”

在基地务工除了马脑村村民,还有不少邻村村民。

汪学玲和田小花都是官舟镇大桥村对门组人,在家闲着没事做,就主动到公司联系,希望能到基地上务工。从务工以来,她俩就一直形影不离,一边采菌一边聊家常。

汪学玲说,摆起龙门阵干活,动作又快又不累。

黑木耳基地落户在马脑村,除了给很多村民带来收入,也在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马脑村八一组的张莲华,今年45岁,三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一个在浙江温州,两个在贵阳,老二老三是今年才考上的,家庭负担很重。

“仅靠老公一个人在外务工的收入,哪里负担得起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啊。”张莲华说,幸好有这个项目在村里,她在菌包厂上班,每月3000元工资,每天还有15元的生活补助。

张莲华说,菌包厂不是经常都有工做,厂里没有活干了,她就到基地去做,一天上班8 个小时,有80元工资,超工时按10元一个小时算,如果工天多,一个月下来也有2000多元。

用张莲华的话说:“可够两个孩子的基本生活费。”

临近放工,记者要离开基地,正遇上开三轮车运送黑木耳的冉茂成。也许是常年在基地上跑运输,冉茂成的皮肤被太阳晒得红里透黑,见到记者招手,他急忙踩下刹车,满脸笑容地打招呼。

冉茂成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也在菌包厂上班,做三轮车驾驶员,月工资3500元,每天也有15元生活补助,他老婆在基地上务工,家里两个小孩还小,正在上四、五年级。

从冉茂成开心的表情看得出,他对夫妻俩同在厂里和基地务工很满足,每天都能一起上工、一起回家。

要驾车离开的时候,冉茂成告诉记者,他还是村里的小组长,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误工补助。

说完,就他便开着他幸福的三轮离开了基地,慢慢消失在夕阳的余辉中。

通讯员: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