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姓”和“氏”有何不同?

撰稿:一凡 | 2024-01-12 20:56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每个中国人对“姓”,都有着极大的认同感和神圣感。宋朝的《百家姓》中,共收入628个姓氏。明朝的《千家姓》中,收入了1594个姓氏。如今,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但是,典籍中记录并流传下来的古姓只有八个。它们是:姬、姜、妫(guī)、姒(sì)、嬴(yíng)、姞(jí)、姚、妘(yún)。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在古代绝大多数都不是“姓”,而是以“氏”为姓。

那么,什么是“姓”?什么是“氏”呢?

图1:“姓”字的甲骨文写法

先来看甲骨文“姓”字的写法(见图1),左边是个“生”,右边是一个“女”。而“生”指的是嫩芽刚从土里冒出来,所以,“姓”字的本义是比喻孩子从母体中诞生出来。

在母系社会,孩子只知道生母,而不在乎生父。所以,“姓”代表的是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因此,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 简单地说,“姓”就是母系时代纪念家族起始妇女的符号。

那么,到了父系时代,“姓”又是怎么变为纪念家族起始男子的符号了呢?这就要从“氏”字开始说起。

图2:“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各种写法

图2是“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各种写法,其中,前三个是甲骨文,后两个是金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1是加长了“人”下垂的手臂;甲骨文2更加夸张地把“人”的手臂又加粗了;第三个甲骨文则好像一个人手上提了一个很重的物体。后两个是西周散氏盘和春秋时期的“氏”,均在手臂上加了一个强调的符号,表示胳膊很有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氏”字的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了手臂的力量。强壮的手臂是男人战斗力的象征,所以,“氏”字的本义应该是“男人超强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姓”代表的是女性的生殖能力,“氏”代表的是男性的战斗能力。因此,夏、商、周三代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如黄帝称轩辕氏,其实他姓姬;炎帝称神农氏,而他姓姜。而女子称姓,不称氏。如孟姜女,她姓姜,而不是孟。古时候,为了区别未婚女子,常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所以,孟姜女就是“姜家大女儿”的意思。

图3:“姓”字的小篆写法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姓”字的写法就有了变化(见图3),女字旁从原来的右边,放到了左边。

为什么古代的姓和氏有着严格的区别,而现在都统而称之呢?

夏商周三代,天子有姓无氏,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没有“氏”。而贵族有姓有氏,比如姜子牙,姓姜,名尚,号子牙,吕氏。平民则是无姓无氏,只有名。

这是因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尤其有了国家之后,分封制度开始出现。其中,女子不被分封,分封的是男性贵族。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记载,周武王当初将自己的15个兄弟都分封了出去,再加上其他的姬姓宗亲,总共封了40个姬姓诸侯国,如鲁国、燕国、魏国、曹国、滕国等等。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就分别是姬姓的鲁氏、燕氏、魏氏、曹氏、滕氏……之后,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还会再生儿子,生了儿子又要继续分,这样又会产生出许多的“氏”。一直分到没法再分了,那就会有一些后代成为平民。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到他的时候就成为了平民。

图4:“氏”字的小篆写法

诸侯也好,卿也好,大夫也好,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封建实体,就要有个标识,而这个标识就叫做“氏”。所以,“氏”就是所居之土,是被分封的贵族所居住的土地。并不是所有的男子都有“氏”,只有有土地的人才有“氏”。“氏”是身份的象征,平民或奴隶若是想要得到“氏”,就需要为国立功,这样就可以被赐以“氏”。

图5:“氏”字的字体演化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由于“姓”太少而“氏”太多,所以就把“姓”和“氏”合二为一,统称为“姓氏”。

图6:“姓”字的字体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