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屯村

黔村百科 | 2024-08-06 16:40

宜人鲍家屯

鲍家屯村,位于安顺以东20公里、距离省城贵阳65公里、距离镇政府大西桥1.5公里,湘黔公路、滇黔铁路从村北通过。

鲍家屯有着舒适宜人气候和丰富水资源,非常适合人居住。鲍家屯的地貌地质,群山植被良好,环绕平坦宽敞大田坝,两千余亩(丈量亩)大田坝通风向阳,土壤为“马粪土”,肥沃,是鱼、鸟、走兽的天堂,花的世界,由于明代农村水利工程保驾护航,旱能灌、涝(汛期在6月至9月,汛期暴雨山洪(涨大水))能排,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功不可没。水旱灾害没有给人民带来灾难,旱灾频繁发生,对鲍屯没有威胁。村落辖区为5.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00亩(习惯亩),其中田650亩,地550亩,东与马场村交界,南低陇村,两边是三铺、带子街村,北面为大西桥村、小寨村、安庄村,古村落建局布局为中轴线两边为“诸葛亮”的“八阵图”,全村710户、2390人,其中第10村民组是一个自然村93户、293人,跟鲍屯大寨子600米,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为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发动“调北征南”战役,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旨由老家安徽歙县棠樾村征战入黔,征战奏凯朱明皇,为贵州的“长治久安”实行留军屯田戌边。

触见历史

村志族谱

鲍屯鲍氏家谱,明朝嘉靖年间创修,以后明代续修一次,清代续修两次,清朝两次,民国十九年一次(1930年)续修第五次,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八年,鲍氏七世祖鲍文弼、云南姚安府知府鲍国臣一品太傅创修的家谱写道,始祖公福宝,素裕堪舆,四处观风(风水)问俗(当地气象)于黔中寻得一邑,询其名日杨柳湾,此地名旧也,览其形,地极壮丽,脉甚丰饶,螺星塞水,狮象把门,文峰玉案,森然排列,地灵人杰,于是铺居杨柳湾,屯田戍边。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鲍家屯村所在地览其形,地极壮丽,脉甚丰绕,螺丝塞海,(小青山塞海) 狮山象山把门,文峰玉案,森然排列,地灵人杰。气候良好、水源充足,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景名胜

水口园林 在鲍家屯村口有一个“水口园林”,这也是江淮文化移植到安顺地区的一个例证,到目前为止,在安顺地区水口园林,还是唯一发现的实例,像鲍家屯村落中的内瓮城,在贵州也是孤例,都弥足珍贵。 “水口”是堪舆(风水)的一个概念,堪舆学认为,“水口”就是河流、溪水流出村落的地方。流进村子的地方叫“天门”,天门的坐落地名叫“水仓”,明代古水利的源头之处,河流流出村子的地方叫“地户”。地户坐落地名叫“回龙关”。“天门”要开阔,“地户”要封闭,以“锁住财气不外流”,老地名回龙关建设的园林,就称为“水口园林”。过去园林学研究的范围仅及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现在发现贵州农村还有“水口园林”,称为村落园林。这在园林学科也是一个发展。皖南地区不少村落,如棠樾村,唐模村等,建有水口园林,但是皖南地区的水口园林,近年来破坏严重。所以,鲍家屯的水口园林,是货真价实的水口园林的发现,是十分珍贵的了。 水口园林有哪些特点呢?一是园林的人民性,园林为广大村民共有共享。二是园林空间的开放性,园林和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园林有山、有水、又是入村第一标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水口园林的组成元素,除天生地成的狮山、象山、螺狮山和河流及原始森林外,还有路,石桥,人家、石头拦河坝,田园风光。 三是园林的生态性,以乡土树种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四是园林的文化性,鲍家屯每年正月十七纪念陏末唐初英雄汪公(名汪华)大型民俗活动巡游的地点,在水口园林,村民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做秧苗会地点,在水口园林。如果用“水口园林”的这些标准来衡量鲍家屯的“水口”,就可以看出这个“水口”,完全符合上述“水口园林”的标准。 鲍家屯的水口园林和棠樾村的水口园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建在村落的南侧大吉大利地方,只是鲍家屯的水口园林选择在有山有水的地方,狮山象山、螺狮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水口园林融合在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古老的乡规民约对此生态保护实用、有效。而棠樾的水口园林地势比较平坦,地户不封闭,为了增加风水学上的销财气的气势,在水口旁人工砌筑了七个高大的土墩,俗称“七星墩”。 鲍家屯水口园林是山、水、田园、小桥、水利设施、人家、石板路、原始森林、村落相互映衬,自然人文交相辉映,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宛如一部田园乐章,是一幅清新的水墨画。

文物古迹

1、太傅府 始建于明朝,属小四合院建筑,建材物材质有杉树、楸树,用于柱头(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远保存,穿方也有白杨木的,同理。建筑物主要为当地石头,从下基础到墙体都是石头砌成,石头出厂时就两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稳故,盖房,用石板叫石墙石瓦,四合院大门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四合院内门窗有木雕梅、兰、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临门,正房箱房面对天井,有瓜柱,屯堡民居有独色、古朴敦实,空间丰富,保存完整。

2、将军府 始建于明朝,属中式三进大院,建材物材质有杉树、楸树,用于柱头(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远保存,穿方也有白杨木的,同理。建筑物主要为当地石头,从下基础到墙体都是石头砌成,石头出厂时就两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稳故,盖房,用石板叫石墙石瓦,四合院大门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四合院内门窗有木雕梅、兰、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临门,正房箱房面对天井,有瓜柱,屯堡民居有独色、古朴敦实,空间丰富,保存完整。

3、吴三桂义子鲍璋住处 此幢为四合院,采用传统的“干栏式”立站木架构件体系;采用石头作为木构架的外部围护结构。开采来的石头(石块)用来垒砌基础(下岸脚),接着垒砌山墙、后廊墙、大财门墙(大财门墙在厢房的后廊墙上开),用石板房盖屋顶。 木架构件有:柱、梁、枋、板、楼枕、行挑、椽皮,多用杉木做柱,用秋树或白杨树为枋,板多用杉木。柱、凿、榫衔接枋连接垂直相交,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谨,坚固耐久,沿用沿住,六百多年柱、枋,又叫“穿斗号”式结构,如檐柱、二柱、中柱。 后园种花草及做厕所,关牲口的圈,后园有围墙高大坚固,冷兵器时代,匪寇休想进入;另外,堂屋大门上有匾一块悬挂,上书四个大字: 德 年,配一幅对联礼赞已故老祖公八十大寿寿联。

4、鲍大千故居 始建于明朝,是二进三合院古屯堡建筑,建材物材质有杉树、楸树,用于柱头(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远保存,穿方也有白杨木的,同理。建筑物主要为当地石头,从下基础到墙体都是石头砌成,石头出厂时就两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稳故,盖房,用石板叫石墙石瓦,大门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院内门窗有木雕梅、兰、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临门,正房箱房面对天井,有瓜柱,屯堡民居有独色、古朴敦实,空间丰富,保存完整。

5、水碾房 水碾房产生于清朝中期,它利用栏河坝上下水面落差形成的水能变为机械能,加工大米与小麦磨成面粉,不污染环境,减轻舂碓,拉(推)大磨的劳苦解放劳动力投入贸、工、农产业,使鲍家屯人很早就享受到机械化的甜头,也为米贩子、做面条卖的生意人,提供致富平台。1972年通电后,水碾房光荣退休,渐成危房,2007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鲍世行先生与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秘书长教授谭徐明两人亲自组织,本着“修旧如故、以求其真”的原则,恢复其功能,201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第一名),同年,被世界最佳遗产保护协会的精英俱乐部,接纳为会员。 2014年,安顺市委副秘书长徐志到鲍屯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多方协调资金10万元,于2014年4月进一步修缮加固。

村落风貌

鲍屯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水适中,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鲍屯后有靠山,前带流水,侧有护山,远有秀峰,住基宽坦,水口紧锁。整个村落坐北朝南、土层深厚、植被茂盛,有着显著的生态学价值和鲜明的生态意象。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思想,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因借自然山水,融山水、村舍、田野及必要的点景建筑为一体,表现出浓郁的山水意象。鲍屯古村落从选址到布局均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黄帝宅经》把大地看作有机的整体,认为选择良好居住地的前提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这样才能获得有生机的理想居住之所。鲍屯的选址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村落选址的理想模式。 村落整体风貌保存情况:尚存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古遗址有明代的,有清代的,保存完好情况占86%,原有历史传统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保存情况完好程度70%到80%,有集中反映地方建筑特色的大、中、小四合院二十家,都具有传统建造工艺水平,中轴线有现花灯戏戏台,寨墙(相当古城墙),出现明显断裂和部份人为毁坍塌,建了新房子,但历史街巷保存完整,现存古村落建筑年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史建筑规模38256平方米

村落选址

鲍屯鲍氏家谱,明朝嘉靖年间创修,以后明代续修一次,清代续修两次,清朝两次,民国十九年一次(1930年)续修第五次,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八年,鲍氏七世祖鲍文弼、云南姚安府知府鲍国臣一品太傅创修的家谱写道,始祖公福宝,素裕堪舆,四处观风(风水)问俗(当地气象)于黔中寻得一邑,询其名日杨柳湾,此地名旧也,览其形,地极壮丽,脉甚丰饶,螺星塞水,狮象把门,文峰玉案,森然排列,地灵人杰,于是铺居杨柳湾,屯田戍边。

村落格局

屯堡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外貌石墙石瓦,古朴敦实,屋顶的菱形石板瓦,似鱼鳞闪烁。内院则恬静安适,木门、木窗亲切宜人,具有十分浓重的徽派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多为合院式及“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布局。民居建筑入口多斜置,并加以重点装饰。鲍屯民居就地取材,采取石板瓦、毛石墙和平缓的横线条,建筑和谐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在建筑艺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正是“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现石墙,室内多雕刻,八字门前画檐廊。”

1、住宅形制 《黄帝宅经》:“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明史•舆服志》里记载明代民居“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鲍屯民居就是采用三合院形制,大都由三间正房、两厢和天井组成。 鲍屯的民居是屯堡民居的典型形式,但建筑比附近屯堡的要低矮,院落也较小,装饰性的特点不突出,军事防卫功能更为突出,充分反映出其作为古老军屯的质朴、实用特点。

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 村落和谐地置于山山水水之中。即使规模不小的水利工程,也仍完好地保持了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绝无刀劈斧砍的痕迹。

3、充满文化内涵的中轴线 鲍屯村落中轴线布局严谨规整,文化气息浓郁。明代初年修筑的石砌古寨墙,古朴敦实,十分珍贵。整个中轴线上有广场、建筑、水面,空间排列有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丰富多彩,极具魅力。

4、以碉楼为制高点布局的民居 巍然的碉楼是屯堡村落中的视觉中心。是屯堡“地标”。碉楼是屯堡重要的防御设施,四周设有箭孔、枪眼。

5、皖南风格的“水口园林” 鲍屯村落与古水利工程融为一体。村落中水流出口之处,就是村落园林所在之地,又是入村的第一标志。

建村智慧

1、鲍屯“八阵” 鲍屯村落由内、外八阵构筑形成。内八阵以大庙为核心(中军),内瓮城为纽带。几百幢坚固的石头房屋构成八个防御阵地(八条街巷)。一道坚固高大的石头寨墙,把八阵包围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迷魂阵”。 外八阵以内八阵为中军(核心)利用其四周七座山峰和邢江河的有利地形,用石墙、碉堡、岩石、壕沟和河沟构筑成八道外围防御阵地。 鲍屯八阵的独创性、整体性、灵活性、积极防御性、多功能性是其最大特色。是中国古代村落建筑史上的创举和光辉篇章,对研究明代军事史和战略战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中轴布局 鲍屯村落空间形态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整座村落的建筑布局体现了明代中轴、对称的城镇建设理念,较好地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礼制思想,是神鬼、君臣、尊卑等级思想在村落建设中极少有的形制体现,具有较高的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3、古水利 鲍屯古水利工程是贵州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为完整并依然有效发挥水利功能的明代古水利工程。鲍屯古水利工程构思精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是鲍屯人640余年的生命线,绿色水利的样板。 明代鲍屯古水利工程是鲍屯农业文化的源头,是明代江南移民在贵州农业技术传承方面的典型案例,对深入研究屯堡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历史上农村水利维护、水资源分配和公共工程管理的上佳资源。

民俗文化

地戏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的屯堡文化遗产的屯堡地戏,在鲍家屯村日益发扬光大,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600多年前,屯堡人从江南一代把军傩带到了黔中大地。虽几经演变,但形式和内容仍基本不变。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屯堡人的精神寄托

节庆活动

重阳敬老节 由鲍家屯村支两委、鲍家屯村老协会主办的2016重阳敬老节“行孝图”“百善宴”在本村大广场举行。 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也叫“敬老节,老年节”,全国各地城、镇、村、企业等开展大量尊老、敬老、孝老、助老、慰老、娱悦老人,孤寡老人,有困难大家都去帮忙等活动,中华孝道美德,“百善孝为先,以孝行天下”可为人之正道也!得到进一步和弘扬发展。国家关助重阳敬老节聚会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在重阳敬老节这天,为老人们赠送礼品越来越普遍,一年365天,儿孙辈对老人的行孝言行,越来越值得大家学习,大家敬佩。 鲍家屯村有1484户5860人的屯堡村寨,因为“孝”在2015上了中央电视台播放。 鲍家屯村今年重阳敬老节的主题是:“行孝图、百善宴”,让“行孝图”其中的娱悦老人融入现代生活,是避免农村记忆消失的保障,是提升农村品位的重要抓手。文化遗产中的安顺地戏、安顺花灯、中国太极拳、祖传鲍家拳走上今天大舞台,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农民的归属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们乡愁。 鲍家屯村辖八个自然村,60岁以上老人有702人,对“人老了,什么病都找上门来了”的老人,儿孙们夫妻们都普遍践行“孝老与爱亲”两个板块的村规——惟孝亲者,不仅在华衣、美食之供奉,还要善体亲心娱悦老人,病有所医,热天挂蚊帐、冷天有火烤,定期换洗 衣服、鞋袜、床被。孤寡老人有困难大家去帮忙。 1990起,原老鲍家屯,重阳节,村集体出资以“百善孝为先”取名“百善宴”孝敬老人。 并村后2015年、2016年鲍家屯村,评选“好媳妇”“好上门女婿”“好孙孙”;表彰感谢“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大爱无疆”的民营企业者,还有老夫老妻一方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几十年无怨无悔护理,同时手推轮椅车,让对方到公共场心情舒畅每一天,对此爱亲行为同样进行点赞。 鲍家屯村近三年在重阳敬老节的行孝活动,为行孝老村规发扬光大,奠定了重阳敬老节聚会的制度基础,极个别没有尽好孝道的村民很难坦然面对村民的监督与批评。 鲍家屯村重阳敬老节“行孝图、百善宴”,是道德指引,旨在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

祭祀崇礼

抬汪公:一千三百九十年前,隋朝皇帝杨广,修大运河,勾通海河、黄河、长江、淮河,又大兴土木建宫殿,还大修长城,迫使数百万人,从事无偿劳役,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兵役也极其繁重,官逼民反,各地不断暴发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朝天下大乱。各地隋朝官员,也同时起兵反隋,出现群雄各据,隋朝雪上加霜,最后被李渊李世民父子灭了隋朝,在反隋征战中,时势造英雄,其中之一的精神楷模,就是今天我们纪念的汪公菩萨。 汪公,名汪华,今安徽歙县人,在改朝换代的政治风云中,汪公干了两件对安徽百姓的大好事、大实事。 一是绥清地方(安抚百姓),保境安民,使他管辖的安徽省为主的六个州,三百万百姓,免受战乱、兵祸之大苦大难。二是就任安徽省 地方官期间,六个州遭受严重旱灾,粮食颗粒无收,他赈灾功劳大,使大旱之年的三百万百姓度过粮食困难关,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还有在政治斗争风云变幻中,汪华看出李世民集团的强大优势和不可动摇的真龙天子之力量,他顺应天地正气,投奔了李世民,并把几十年积累的才华和能量,全部奉献给李世民,汪公病故后,唐太宗李世民赐封他为“忠烈王”,又称“忠烈汪王”,汪华公在1390年前,把生命的辉辉,印在安徽老百姓的心上。为纪念先贤,歌颂德政,安徽遍地建庙宇,塑汪公像供奉,又叫“忠烈祠”,百姓奉祀,香火不断,安徽徽州府歙县,歙县又叫新安卫,歙县县城,歙县棠樾村,两处“忠烈祠”,香火最为旺盛。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调北征南,首先征讨贵州的元朝残余势力,经明军官兵浴血奋战,奏凯。战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两道圣旨“屯田、养兵、守土,不费民间斗粮也”。“家属随后入黔”,信仰汪公神移植屯堡村寨,清朝初年撰写的《安顺府志》其中记载,汪公庙,在屯堡村寨,多于佛教庙,儒教庙。正月十七鲍家屯、伍官屯、东屯、西屯、正月十八吉昌屯(老村名鸡场屯)、正月十九狗场屯(近十多年改为正月十六)迎汪公神。 人们敬仰汪公人品官品及历史功德,鲍家屯汪公殿有匾,上书“功冠唐勋”四个大字。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英雄逝矣,虔诚顶敬怀古,若不胜情。敬祭汪公神,迎汪公神,既是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更是为了一个美好愿望——在迎汪公神热闹一番之后,传统认为整个村寨将更加清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子嗣发达,高中学生金榜题名,公务员勤政廉政,平步青云。

婚丧嫁娶

1、婚姻:屯堡人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但须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订婚时,要杀鸡以确定关系,后由男家择定婚期吉日报给女家。举行婚礼前,男家将连头带尾的半边猪肉、衣服、财礼等送交女家,数量多少视男家财力状况并征求女家同意而定。 有女无子之家,可招婿入赘,但需立字据,入赘顶姓,继承产业,三代后是否还宗,由自己决定,不予强求。

2、丧葬:屯堡人历来用木棺顺直土葬。做“道场”三、七天不等,以超度亡灵。服孝3年,春节不贴红对联。3年孝满,孝子洗孝除服。

地方方言

鲍家屯方言属徽州话语系,从安徽歙县迁徙到黔中大地已有600余年,口音从未变过。现鲍家屯村村民依然在使用这种语言。

特色文化

祖传鲍家拳武术,由贵州鲍氏始迁祖鲍公福宝带来,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

村落历史

鲍屯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历史沿革已六百四十多年。最初称初建叫“杨柳湾”,清初隶属安屯置堡,取名“永安屯。因村民大部分姓鲍,清改为鲍家屯,简称鲍屯,一直延用至今。 明初初建杨柳湾,明洪武23年(公元1391年)修建“鱼嘴分流式”的大型水利工程;明中期修建瓮城、八阵巷村;清晚期修建碉楼;1956年兴建安顺县第一个机戒提灌站。 云南曲靖宣慰司普里部、安顺路安顺土州普定卫、普定军民府、安顺府、安顺县。最初称“杨柳湾”;后称“永安屯”;近代改称“鲍屯”。

美食物产

水稻

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无毛、松弛;叶舌披针形;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棱粗糙;小穗含1成熟花;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锥刺状;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胚比约为颖果长的1/4。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玉米

玉米属一年生高大草本。秆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颖果球形或扁球形,一般长5-10毫米。花果期秋季。玉米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番薯

番薯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丝头系腰工艺

丝头系腰工艺: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世祖鲍大千,为满足(实现)屯堡妇女恋乡爱美的心愿,也为了走农工相辅经济之路,自费、单人、徒步,冒着贼匪拦路抢劫“盘川“(路上的生活费),传染病侵害等生命危险。历时百天,经湖南、江西到达今安徽歙县棠樾村(贵州鲍氏始迁祖鲍福宝的第一故乡),行程5760多华里,拜见棠樾村鲍氏族长,经展示贵州鲍氏家谱,表演始迁祖鲍福宝“征南”带来、并传承下来的鲍家拳,族长才将从不外传的手工纺织丝头系腰技艺传给鲍大千,其血浓于水之亲情,流芳百世。按棠樾村鲍氏族长所立规矩,在鲍家屯汪公殿汪公菩萨面前立誓,约法三章,所学手工纺织丝头腰技艺,不准外传,只传给本屯常住人口,且只传儿子,不传女儿(因女儿长大到婚龄要出嫁到外村)。因此丝头系腰工艺只在鲍家屯村流传。

屯堡“八大碗”

屯堡“八大碗”就是指八碗菜,可为什么是八碗,这就隐藏着屯堡人的数字文化了。屯堡人喜欢偶数,特别是2、4、6、8、10、12,这里每个数字屯堡人都能把它说出个道理,其中“8”就是最吉利的,寓意万事都“发”,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祖辈们都做8屯堡“八大碗”就是指八碗菜,可为什么是八碗,这就隐藏着屯堡人的数字文化了。屯堡人喜欢偶数,特别是2、4、6、8、10、12,这里每个数字屯堡人都能把它说出个道理,其中“8”就是最吉利的,寓意万事都“发”,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祖辈们都做8道菜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其实“八大碗”并没有固定的菜系,这让“八大碗”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在这“八大碗”中可以品味人生百味,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另外,屯堡素菜也是典型的菜肴之一,屯堡热最喜欢的要数屯堡霉豆腐和素瓜豆,这不仅是因为菜品可口,还因为寓意好。在屯堡,人们吃霉豆腐意为驱赶霉气,吃素瓜豆意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屯堡人朴实、务实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盐菜肉

盐菜肉是贵州常见的菜系,是用猪肉制作而成,肉肥而不腻。

血豆腐

贵州常见美食,是以猪血加豆腐腌制烤干而成,非常有特色的一道地方美食。

传统建筑

鲍大千故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汉族

始建于明朝,是二进三合院古屯堡建筑,建材物材质有杉树、楸树,用于柱头(柱子)板材,因而耐水性能好,可久远保存,穿方也有白杨木的,同理。建筑物主要为当地石头,从下基础到墙体都是石头砌成,石头出厂时就两面平整(上、下口很平),利稳故,盖房,用石板叫石墙石瓦,大门有垂花瓜柱(垂雕花柱),院内门窗有木雕梅、兰、竹、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有五福(扁蝠)临门,正房箱房面对天井,有瓜柱,屯堡民居有独色、古朴敦实,空间丰富,保存完整。

鲍福宝故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汉族

此栋为长三间正房,中间间为堂屋,二间为卧室。厨房,主要储藏空间,厢房。堂屋对面叫灶面,大家庭分家后灶面也作厨房。厢房作关牲口、做厕所、做磨碓房、搁农具。厢房门上、窗上有木雕的花草,玲珑秀雅,内构造通风、采光、避潮。此幢四合院堂屋中柱悬挂书法好、内容好的木雕对联,礼赞已故老祖太的美德。正房朝向南方。

鲍原达四合院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汉族

此幢为四合院, 采用传统的“干栏式”立站木架构件体系;采用石头作为木构架的外部围护结构。开采来的石头(石块)用来垒砌基础(下岸脚),接着垒砌山墙、后廊墙、大财门墙(大财门墙在厢房的后廊墙上)。匾内记载着武林高手鲍原达与《齿德并尊》画简介,院内还有一口自然生成的水井,称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