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太难了!“字”和“生孩子”居然有关联

撰稿:一凡 | 2023-08-11 20:56

在上期《甲骨文为什么叫“文”?而不叫“甲骨字”呢?》一文中,讲了“文”,那什么是“字”呢?

图1:“字”的甲骨文

先来看看“字”的甲骨文(见图1),上面是房子,下面是子。什么意思呢?《说文·子部》里说,“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指房子(宀)内有婴儿(子),即生孩子(包括怀孕、哺乳)。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里也说“人生子曰字”。《广雅·释诂一》中有“字,生也”,直接说“字”就是“生孩子”的意思。战国时的“字”,就很象形的反应了这点(见图2)。

图2

《诗·大雅·生民》叙述了周代始祖、农业之父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踏天神脚印怀孕生下后稷,后因不敢养育而把他丢弃,“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就是说,把婴儿生下后丢在了没人管的地方。“牛羊腓字之”,是指牛羊都来遮蔽保护婴儿,给他喂奶。

《易·屯》: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字,妊娠也”,是说女子十年才怀孕生孩子。“十年不字”则是说,女子嫁了十年还没怀孩子、生孩子。

再后来,女子出嫁也称“字”。待字闺中的“字”就是这个意思。《正字通·子部》里也说,“女子许嫁曰字”。

那么,“字”和“名”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产生和使用环境不同。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就是说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所以,现在所见最早的名,源自是商代。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如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古时候,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取字”就表示,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生育的年龄了。

由此可见,“字”就好比是“文”生出的孩子。“文”是说出来的,一般人不用学都会说话。但是,要把说出来的“文”变成“字”,却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先会了“文”,才能学会“字”。也就是说,说出来的意思就是“文”,写出来的意思就是“字”。由于一个字可以表达多重意思,所以需要“解”才能知道具体表达了什么。因此“文”需要“说” ,而“字”则需要“解”。

在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的,类似于“画”,所以都称之为“文”。秦统一文字之后,文字就脱离了象形,变得抽象了,所以被称为“字”或者“书”。“小篆”正处于“文”和“字”的过度,所以,可以称作“篆文”“篆字”或者“篆书”。但是,后面产生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就必须称为“书”或者“字”,而不能称作“文”了。

图3:“文”和“字”的篆字

所以说,象形化减弱,抽象化增强,这就是“文”和“字”的区别。

图4:“文”和“字”的字体演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代的国家,这有赖于文字的传承。离开了汉字,中华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