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丨年综合产值超900亿元,贵州茶卖向全国走向海外

2025-05-06 20:32

高原茶海绿意盎然,生态价值不断转化;抹茶产业从无到有,正走向世界级规模;新式茶饮乘势而上,转型升级蓄势待发。茶产业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全省各地在种植端、加工端、消费端齐发力,提升茶叶品质,加强渠道建设,致力产品创新,推动贵州茶产品卖向全国,走向海外。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苗落村的生态茶园,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茶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徐廷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廷勇介绍,他们每天有7台机子、28人在采收,每天采收的鲜叶在3万斤左右,出口到欧洲。

为确保茶叶品质,当地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构建起茶树栽培管理与茶叶加工标准化体系。目前,岑巩通过欧盟认证的有机茶园达1270亩,预计今年干茶产量超1000吨,产值近亿元。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 杨克伟

合作社技术员杨克伟说,他们合作社和科研院所合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来保障他们茶叶生产的生态安全,还找了第三方检测机构把关,确保每一批茶叶都能达到欧盟标准后才能发货。

各地还通过优化茶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这家茶企不仅针对年轻人的口味,打造了有别于传统茶叶的冷泡红茶、绿茶等,还在包装上进行简约设计,让其既美观又方便携带。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华阳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杨梅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华阳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梅说,他们线下线上齐发力,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包装,来打开年轻群体的消费市场。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控温和抽湿萎凋的工艺,提高茶叶的品质,让茶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在前不久举行的贵州新茶饮产品创新大会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珠遵新茶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贵州新茶饮原料茶精制绿茶》团体标准,对原料茶的品质要求、加工工艺、检测方法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明确,为各家茶企融入新茶饮赛道提供指导。

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师 潘雪勇

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师潘雪勇介绍,他们现在正在研发的一个新品 主要选用了湄潭当地的一个茶树品种和广西的茉莉花茶来做的一个应用研发,具有非常高的鲜爽度,这个茶他们已经收到了十多个头部品牌的订单。

推动品牌建设,是产品拓展市场的重要举措。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当地依托茶籽化石文化IP,连续多年举办早春茶全国采购商活动,与浙江、福建等外地茶商签订采购合作协议。眼下,晴隆正通过茶旅融合发展、举办制茶斗茶大赛等方式,不断擦亮晴隆茶品牌。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茶叶发展中心副主任 刘蔚蓝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茶叶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蔚蓝说,他们以晴隆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等为载体,打造茶叶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建立经销商、专卖店、运营中心等营销渠道,把晴隆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截至2024年底,贵州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加工企业合作社6000余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第一;抹茶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一,湄潭县连续5年荣获全国茶业重点县域第一名,茶叶的品牌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记者:张婷(实习)

黔西南台 晴隆融媒 黄丙凤 白永林

遵义台 杨云飞 杨梦云 正安融媒 杨媛媛 凤冈融媒 唐珍珍 王鑫汝

黔东南融媒 丹寨融媒 赵唯茜 何宣杰 岑巩融媒 陈昆 周燕 万再祥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