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别样精彩的侗族衣·食文化(一)》

综合广播 | 2021-05-21 09:12

作者:涤之

图腾,在贵州侗族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在图腾柱,族徽、旗帜、服饰、银饰等。图腾崇拜是侗族最原始的宗教形式;是侗族最早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与区别功能。侗族通过图腾认同、受保护。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是靠口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将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图腾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

    饮食,贵州侗族以往的饮食习俗是一日四餐即早茶、早餐、中餐和晚餐。平时生活较为简单。但节日喜庆或有客来访时较为隆重,并有相应的以饮食方式和食物种类体现的礼仪习俗。“侗不离鱼”,“侗不离酸”。酸肉、酸鱼、酸鸭、酸萝卜、酸韭菜、酸豇豆等20余种腌酸系列,均反映了贵州侗族菜的系统、精细、独特。侗族饮食文化和鼓楼、花桥、侗族大歌一样,是侗族古老文明中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服饰上的图腾

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是靠口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亦是靠图腾柱,族徽、旗帜、服饰、银饰等记载的。其中,侗族服饰是侗族图腾文化演绎最为常见、常用、突出的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图腾是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如侗族服饰上常见的三角形纹、曲线纹。传说侗族的图腾是蛇:侗族始祖母与大花蛇交配生一男一女,繁衍成侗族祖先。其纹身以百步蛇身的三角形纹为主,演变成曲线纹。故蛇是侗族的标志。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例如“谷粒纹”,侗族“吃新节”传说中是这样说的:远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以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侗族寨佬用猎到的珍禽献给雷公,换得了一小袋谷种,寨佬将谷种放在仓库里,准备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守夜的天神手举着天灯看天下的稀奇时,不小心将天灯打翻了,天灯恰恰落在仓顶上,仓库着火了,谷种被烧成了一堆黑灰!谷种没了,开春拿什么播种?山上的猎物越来越少,侗人的食物成了大问题。寨佬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黄狗到稻田里打滚,让谷子沾在狗毛上带回来。苗历七月十三的早上,黄狗来到山下稻田里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回来的路上,突然雷雨大作,黄狗被一个雷打入了河中。黄狗落河后,想到好容易才“偷”到的谷种被水一淹就没有了,高山上的人们还眼巴巴地等着它取回谷种种粮食生存呢!于是,黄狗就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竭尽全力游过了河。黄狗示意寨佬尾巴上沾有几粒谷种。人们得到了谷种,黄狗却闭上了眼睛。侗人将黄狗隆重地埋葬了。来年开春,寨佬亲自犁田撒种。盛夏,秧苗尖上抽出了一串串像黄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黄灿灿的谷穗成熟了!七月十三日,正是黄狗为取谷种献出生命一年的日子。这天,大伙捋了一些新谷,煮了一锅新米饭,舀了一碗新米饭和一串稻种,还有猪头、羊头等祭奠黄狗,并发愿世世代代都把黄狗祭拜,永世不忘黄狗用生命为他们换来粮食的恩情。为了记住黄狗取谷种的日子,侗族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而妇女们则将谷子绘制为谷粒纹,绣在服饰上,作为对黄狗永久的纪念。

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直至唐朝才进入阶级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共同劳动,种植稻谷;无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分,有长幼之别。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男子穿着的“百鸟衣”“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浮萍花、田螺花、水车花等植物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侗族服饰亦有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等,均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这些纹样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此外,侗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化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侗族自从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

侗族服饰具有“族徽”标志功能。侗族内部虽然分为“佬、坦、纹”三大支系,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基本相同,民族内部基本上形成鼓楼与服饰两大族徽标志。只要有侗寨就会有鼓楼,鼓楼成为侗族的标志十分明显。而作为侗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侗族服饰,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凝聚侗族人的精神,以形成集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本民族,它是相互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三大支系服饰类型都有所区别。“佬”支系以善绣而著称,体现在服饰上是构图精美、图案细致,侗锦是其典型代表。“坦”支系善制陶,反映在服饰上是线条纹样清晰,长褂短裙是其代表。“纹”支系善建筑,反映在服饰上是宽松和谐,素雅端庄。

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侗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崇拜习俗却流传至今,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侗族有许多鱼图腾的神话传说,例如大年初一早晨必须有鱼,结婚必须有鱼,为老人送终或祭祖时,也必须有鱼等。水波纹、旋涡纹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崇拜。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群,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引导。这是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对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所以,侗族服饰中图案的多种崇拜意蕴,是他们永久都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而改变的。

可以说,侗族服饰上的图腾,作为行走着的侗族神话传说、历史记载、风物演绎等文化现象,它成为了侗族从古至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族徽标志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