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村
高良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高良村
高良村是从江县比较完整的一个水族村寨,隶属于从江县下江镇,位于下江镇的西南部,距从江县50公里,离下江镇镇区16公里,地处两镇(下江镇、宰便镇)结合之地,东接分佐村、苗岭村,西靠高连村,南连高林村及宰便镇,北依高坪村、高明村。
古村印象
高良村位于下江镇西南面,距下江镇人民政府25公里,距从江县城45公里,东与党九村接壤,南与新华村、引里,摆所相邻,西与东朗乡加民村相接,北面以河为界,与停洞镇加哨村对望。全村国土面积6.9平方公里,东经108°35′53″,北纬25°43′11″,海拔648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温35.6℃,最低气温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
高良村地势陡峭,房屋依山而建,高良村为从江县少有的水族村寨,是从江县的水族主要居住地,此处的民居均保持水族风格的二层“干栏”吊脚木楼。村边是层层梯田,生态优美,民风淳朴,村民相处和睦,有丰富多采的民风习俗和人文景观,是极为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水书和水族铜鼓舞更是值得专家学者探究的瑰宝。全村以木质房屋为主,保存较为完好。
触见历史
在道光、咸丰年间,因清政府的腐败行为,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水族民族英雄潘新简鲜明地提出了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民国享太平的口号,带领水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坚持了十八年之久。后潘新简被朝廷抓获,解赴广西桂林惨遭杀害,水族人民反清起义就此失败,不少村落人烟断绝,田园荒芜。高良村水族祖先潘故应、潘故令、潘故都三兄弟因参加潘新简的起义军,战败后为保生命,便由三都水族自治县逃亡到摆亥和苗族兄弟居住至今,形成今天的下江镇高良村。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高良村位于海拔648米的山坡之处,地处两镇(下江镇、宰便镇)结合之地,东接分佐村、苗岭村,西靠高连村,南连高林村及宰便镇,北依高坪村、高明村,全村国土面积6.9平方公里。高良村地势整体呈西高东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8.7℃,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40—250天,年均日照1225小时。村域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地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村落形成山-村-田的格局,村落背靠高山,面朝梯田,村寨布局依山就势,顺山势而行,层层跌落,村落内数百户人家依山而建,形成一级级的台阶。村落的居民修建建筑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全村的建筑与山坡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村落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境界。
风景名胜
1.梯田高良村的梯田精致而细腻,虽没有加榜梯田的磅礴大气,但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由于具有西高东低的地势优势,在村民长久的农耕文化之下造就了高良梯田。
2.古树高良村有一颗千年古枫树,古树枝繁叶茂,根部粗壮,约4个成年人展开手臂可以围成一圈,是村寨的保寨树。
3.古井高良村有一口古井,居民饮用水源之一,井水甘甜,形成于清代时期。
文物古迹
1.水书即水族古文字,其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因而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因而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水族铜鼓,鼓面有太阳铭纹,直径在46.6—51厘米不等,通高27.1—28厘米。束腰40—42厘米,净重13—13.5公斤,鼓身和鼓脚均有“回”“V”形铭纹,节日和祭祀时才能启用。节日还是青年男女倾诉衷肠的时节,晚上他们私下三三两两对歌传情,敲铜鼓娱乐通宵达旦。
3.民国建筑高良村有2个自然寨,3个村民组,分别为1组、2组和3组。其中1组保留有一栋民国时期修建的建筑,2组亦有一栋民国时期建筑。其余建筑基本均于80年代之后重新新建,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良好,虽大多建筑均为80年代之后重新修建,但仍具有水族村落古建筑的特征。
村落风貌
自然风貌
村落位于一处高坡之上,环山而建,坐西朝东。环境风貌:村落周边植被保存完好,为常绿原始森林,主要在松、枫、杉、荷木、米锥等乔木。梯田众多,均为农耕区域。建筑风貌:村落建筑都是以二层“干栏”吊脚木楼为主。重要节点:梯田、古树、古井、民国建筑、合仓、村落巷道等。
村落选址
高良村位于一处山坡之上,四周群山环绕,海拔约648米。
村落格局
村落建筑从南至北延伸,环山而建,地势呈西高东低。村落西面高山,东朝梯田,村寨布局依山就势,顺山势而行,层层跌落,村落内数百户人家依山而建,形成一级级的台阶。村落的居民修建建筑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全村的建筑与山坡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建村智慧
高良村位于高山之腰上,村后山顶是树林及保寨林,为村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村脚是梯田,一是方便运送肥料等生产物资,二是雨水能把村寨里的有机肥水冲洗到田里做肥料,自然环保。
民俗文化
水书
水书是水族先祖所创制的独具一格并存活至今、有着巨大社会功能的雏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编撰成的大量巫术书籍的总称。它与水族的信仰习俗、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水族民间驱除凶煞活动要请水书先生主持。这些仪式都依据水书的条纲要义进行,但大量的祝词咒语及祭祀礼仪等要全靠水书先生口传心授。
是否仍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仍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与村落的密切关系:如果村落不存在了,那该村落的水书也会随之消亡;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重大节日时会展示水书文化,由懂水书的水书先生(懂水书的人被尊称为水书先生)展示其文献与形式;在水族元素展示广场以浮雕和文化墙的形式展示水族水书,在博物馆展示水书的书籍、对联等。因水族村寨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运用水书择良辰吉日等活动都是无常的、水书用于民间择吉驱邪的功能逐步退化等原因,近年来鲜有人愿意学习,导致水书传承出现断层。
节庆活动
名称:卯节
活动地点:高良村
活动时间:高良村卯节又分“大卯”和“小卯”,大卯为每年农历5月栽秧结束之后进行,小卯则在大卯结束之后一个月进行。
活动过程:卯节是水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卯节分为大卯和小卯,在农历五月栽秧结束后,由当地的水族寨老和懂水书的师傅选择一个吉祥的卯日来举办。如五月有3个卯日,就择中间一个来过,如果只有两个卯日就过后卯,这是水族祖先制定的规矩,一直延续至今。水族卯节主要以敲铜鼓、唱水歌敬酒为乐。村寨四邻的亲朋好友、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共同前来欢度节日。节日前一天下午,村寨要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卯日当天便杀猪宰牛来宴请八方宾朋。卯节当天,高良村水族同胞邀请周围村寨的苗族、水族、汉族同胞,齐聚一堂,通过拦路迎宾、唱水族大歌、跳铜鼓舞、对歌、打糍粑、跳竹竿舞、读水书、吹芦笙、对歌、跳铜鼓舞、跳竹竿、秀盛装等形式欢度传统民族佳节卯节。
祭祀崇礼
卯节前一天下午,村寨要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卯日当天便杀猪宰牛来宴请八方宾朋。
婚丧嫁娶
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离不开水书,在整个水族的婚丧嫁娶中,水书贯穿整个过程。婚丧:水族人去世后,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埋葬方式。土葬为正常死亡,火葬意外死亡。火葬较为简单,而土葬则隆兴厚葬的习俗。首先按照死者的生辰八字等相关信息并按相应的水书内容来测算其下葬的日子,主要是根据一些诸如五行、阴阳和十二生肖等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的。日子测算出来后,将准备下一个重要的仪式——“开控”(开铜鼓)。死者的遗体需要经过净生、穿衣、扶柩等程序,之后安放进一具较大的木棺里,棺材外面髹上生漆。棺材边上会堆满一些族人送来的祭品,祭品数量较多,可种类却比较单一,主要是酒、糯米饭、鱼和豆腐,分别装在竹编的篮子里。旁边会放置一张小桌子,桌上主要有鱼、糯米饭和苹果之类的贡品,还有油灯和香烛,时有死者的家属进来更换燃完的香烛和纸钱。村子里有族人去世,在吊丧期间,整个寨子里的族人都要“忌荤吃素”以示对死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包括死者嫁出去的女儿,直到下葬前一天为止。“开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仪式,“开控”都是在堂屋(停放棺材的地方)里举行,周围除了水书先生,还会有铜鼓、木鼓、芦笙和芒铜。其中,铜鼓有两面,一公一母,分别由两个小伙子负责击打;木鼓只有一面,外加几个芦笙和芒筒手,一起约八九个人,早已做好了准备。在房屋外,还有很多人也在忙乎着,有的负责燃放鞭炮,有的准备升旗幡。水书先生头上裹着一块长的白布一直垂到半腰间,戴着一顶竹子编的斗篷,手持一把铁匣宝剑和一支竹柄长矛,脚踏木“登”(一个用木板和草绳做成的像人字拖鞋一样东西)。一般情况下有四个水书先生(其中一个为主持),四个水书先生并排站着,在他们面前还放有一块长方形木板,上面倒扣着九个小碗,每个碗边都放有一条炸熟的小鱼外加九块小竹片,以及必不可少的酒。在棺材的另一边坐着死者的女儿和儿媳之类的直系亲属,她们是来哭丧的。四个先生开始念起水书来,互相附和,声调一致。手里拿着小册子,小册子写的是死者在去世后为他测下葬的日子和举行各种仪式的时间和内容,还有家属的名字等等。祭词一共有九段,每次差不多都要念上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直到第九段念完,倒扣着的碗全都翻了过来掺满了酒,鱼的位置也全部挪动了一遍。随着主持吹出的哨音,鼓锣齐鸣,芦笙手边吹边跳,屋外点起了鞭炮和土炮,挂在竹枝上的旗幡也竖在了屋檐上。屋内还传出了至亲们悲恸的哭丧声。碗里的酒和鱼也悉数分给在场观看的人们享用(喝酒为吉利之意),整个开控仪式便在这最后的高潮中走向了结束。接下来水书先生会挑选下葬日子,一般为一周左右。期间,族人和水书先生一起剪制花纸伞、纸旗、跑马灯、立牌坊。下葬前一天,除了族人,周边的村子和所有远亲会前来奔丧,以及送礼。而这一天吃素忌荤也正式结束,族人会大口的喝酒吃肉,为了防止族人喝酒闹事,在族人和客人吃喝之前,水书先生会先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封口嘴”。“封口嘴”仪式主要是针对活人来的。而在水族的葬礼中,不但要针对活人,而且有时还有针对死鬼的仪式。比如另外还有一个仪式,也和“封口嘴”差不多,叫“熬蜡”,举行仪式之前,先在桌子上摆放用竹子新编成的酸坛套,装放糯米饭和鱼、酒;在桌子下放一个空坛,用白纸封住坛口。桌上摆放的糯米饭、酒、鱼的份数为单数,一般至少是5份,其中主家一份,姑妈家每家一份。在下葬前一天的清晨,水书先生先念“安桌”词。到下午傍晚时分水书先生又念“倒桌”词,念毕,围观的众人争抢桌上的糯米饭、鱼、酒、旗幡、旗杆等(认为把抢到旗幡送给姑娘绣花,姑娘就会心灵手巧)。“熬蜡”是水语的音译,意思就是把爱捣乱的鬼装进坛子里,使吊丧期间清净无事。接下来是“拢客”,奔丧的客人便会陆续开始到来,水族称之为“拢客”。就是在安葬前一天前来参加吊丧仪式和活动。亲友们都会送米、酒、豆腐、冥钱币、芦笙芒筒队、八仙队、跑马灯及鞭炮铁炮等前来吊丧。“拢客”会参与当天的盛宴,持续深夜或通宵达旦。天亮,水书先生举行“闭铜鼓”仪式,闭铜鼓与开铜鼓仪式地点一样,但流程与开铜鼓相反。闭铜鼓结束,天也亮了,开始出殡。棺材由两根长木料夹在棺材的左右两边,再用绳子捆成一个“井”字形的丧架,前面系上一根又粗又长的纤绳。年轻力大的小伙子负责抬棺架,年老的和妇女们则是在前面拉着长长的纤绳,孩子们扛着花纸伞、纸旗和花圈等跟在后面。芦笙芒筒队们也做好了准备。一位水书先生手持宝剑和火把,在棺才前念了一段祭词,然后拔出宝剑在前面开路,另一个人接下火把跟着水书先生撒下了“买路钱”,其他的人大喝一声,棺材被抬起。芦笙芒筒队齐齐吹响,鞭炮和铁炮声连绵不断。在下葬前一天,族人已根据死者亲属的意见挖好了墓穴,并在挖好的墓穴里撒上朱砂粉。灵柩入穴时,孝子先动手盖土,其他人才跟着掩土,垒鱼形坟丘,意为:即让亡者变为鱼龙深入大海当龙王。等到安葬女满27天,男满29天后,孝家要举行“送水”仪式(水语称为“亥茫借”)。孝家准备一罐井水和鱼、饭、酒、肉,由祭师把上述供品一一点祭送给亡灵,至此丧葬仪式全部结束。嫁娶:水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历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专偶婚等五个婚姻发展阶段,目前,在水族地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专偶婚制。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水族婚姻的缔结也讲求门当户对。男女青年虽然能够自由恋爱,但在婚姻上却不能自主,婚姻嫁娶大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大多数婚姻的缔结依旧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进行。此外,水族婚姻有同宗不取、异姓开亲、仇家不嫁、属相相克不婚的讲究,因此,一对相爱的男女青年能否走到一起结成夫妻,非常不易。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一对新人才能结成伉俪。但因婚姻大事关系到家庭幸福乃至宗族发展,故婚事操办过程较为复杂。一桩婚事从头至尾大致经历探听口风、说媒提亲、小酒认亲、敬送彩礼、喜迎新娘等过程。即男女青年相互认识彼此产生好感、或从亲戚好友处得知哪家有中意女子后,由男方父母对女方及家庭背景作全面了解,认为合适后,便托与女方家有亲戚关系且深得女方家信任的人前往打探消息,如女方家同意,男方家则备四、六、八块不等的红糖和一块大洋作为提亲之礼于数日内择吉日请媒人前往提亲。数月或半年后,男方家请族中德高望重、能说会道者二三人带一只大公鸡和少量酒肉点心前往认亲,并商议往后的彩礼种类及数量等相关事项。尔后,男方家按女方要求置办彩礼,并于临近婚期前的一两个月送达女方家,此次,前往女方家的人数较吃小酒时人数多,逗留的时间亦较长,在此期间,由女方族内各家置办美味佳肴轮流宴请。席间,双方始以亲家互称,互相敬酒,时而对歌,场面异常热烈,洋溢着浓浓喜庆。至婚期一到,男方家则提前几天做好准备,打糍粑、打豆腐、杀猪等,然后于正酒的前一天早上遣三四十人的迎亲队伍抬聘礼前往女方家喜迎新娘,傍晚时分将新娘接到夫家择时入宅,伴随新娘而行的还有众多送亲娘和送亲郎,多数为二三十人左右。当天晚上,主家邀请寨上歌手及男女青年前来作陪,通宵达旦对唱喜歌,送亲娘和送亲郎至第二天傍晚方才回归。新娘入宅后,即由两伴娘作陪返回娘家,于次日待宾客散后,来到新郎家,称之为“回门”。至此,一桩婚事的操办才算结束,新娘从此正式成为男方家的一员。
地方方言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共有声母71个,韵母55个,声调8个。高良村村民之间的交流以水语为主,对外来的客人(其他族人或游客)使用从江话(会说从江话的不为多数)。在校学生大部分涵盖水语、从江话和普通话。
特色文化
高良村卯节又分“大卯”和“小卯”,大卯为每年农历5月栽秧结束之后进行,小卯则在大卯结束之后一个月进行。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象虫灾与瘟疫。卯节的分批在很古的时候就约定俗成。过节期间,青年男女打着伞,手拿花帕唱歌、吹芦笙,跳芦笙舞和游玩,晚上则汇集村寨广场击铜鼓,并邀请客人饮宴。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我们水族在周文王属于第十四代,那时候在河南开封府当官。后来迁移到岳阳,岳阳市有山有水,风光秀丽。那时候我们在开封府是姓姬,后来就改姓,改姓姬为姓潘。从那时候起,从河南迁徙到湖北再迁徙到江西,最后迁徙到三都,现在迁徙到(高良村)摆亥,从三都到摆亥(高良村)目前已经是第十一代人。
美食物产
烟草
自给自足的高良人,喜欢种植烟草,抽着水烟。
水族刺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刺绣的技法种类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马尾绣的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有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1)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2)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3)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4)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建筑风格
民国民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水族
一层为砖结构墙体,木材质门,铝合金窗,二层为木结构墙体,木材质窗,屋顶为青瓦坡屋顶,住宅旁有牲畜房及堆放杂物的空间,一层入口处为堂屋,其余主要功能为厨房、卫生间,二层则主要为卧室。对民居建筑风貌,如体量形式、建筑色彩、屋顶形式等做简要描述:建筑位于村委会北侧,整体外观良好,无明显破损情况。色彩由灰、白、棕、青为主。青瓦坡屋顶。对院落布局与形态做简要说明,如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落、大型单个院落、棋盘式复合院落等该传统木质房屋是单独成栋的建筑,与周边邻居共同享有屋前屋后的空地,东西两面是空地,南北两面则是两条村内道路。对厅堂、卧室、厨房、厕所等功能空间进行位置、朝向、数量的说明:房屋整体坐西朝东,一层入口处为堂屋,为三室两厅一厨一卫。
传统民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水族
该建筑为建国以后修建的房屋,建筑为木结构,一层为加固,在木结构外加建水泥墙体,但仍可看见其突出部分的水族吊饰,一层为木材质门窗,二层部分为铝合金窗,其余为木材质窗,住宅由一排5根柱子,共5排柱子所支撑,住宅旁有牲畜房及堆放杂物的空间,一层主要为堂屋、厨房、卫生间,二层则主要为卧室。建筑位于一组北侧,整体外观良好,在木结构外加建水泥墙体。建筑四周柱子可以看到保留的水族吊饰。色彩由白、棕、青为主。青瓦坡屋顶。房屋整体坐西朝东,一层入口处为堂屋,为四室两厅一厨一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