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相信大家看到这几句,脑海里便自然而然的进行了频道变换——这的确早已是乐感加持满满的清新文句了。民谣《兰花草》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中国台湾新民歌运动,歌曲恬静优美,广为传唱。
来源:人民网
台湾民谣《兰花草》歌云: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歌曲《兰花草》最早发行的是1979年银霞演唱的版本,银霞演唱版本的署名作曲为陈贤德、张弼,作词胡适。但其实银霞演唱的歌名却并不叫《兰花草》,而是叫做《回答》——从内容上分析,前八句提出了兰花“苞也无一个”的“问题”,而后八句确实给出了如何实现“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的解答。之后,演唱歌曲《兰花草》的歌手名家辈出,如王洁实、苏小明、叶倩文、吕念祖、黑鸭子组合、乌兰图雅、董文华等等,且还有非常多的城市选用歌曲《兰花草》作为洒水车提示音乐,更是让清新明快的歌曲《兰花草》朝朝暮暮唱响于大街小巷。而不同演唱者推出的民谣《兰花草》的歌词的版本也还有些小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以上面所引用的这个为准。
那么胡适写没写过这样一首《问答》或者《兰花草》诗呢?并没有。歌曲《兰花草》的歌词,其实来自胡适的白话小诗《希望》。
胡适《希望》诗曰: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这首诗收在胡适白话诗集《尝试集》第四版里,据说该诗的创作源于胡适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1921年夏天,胡适前往北京西山探访友人。友人熊希龄夫妇赠予胡适一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满心欢喜地将这山中来得来的兰花草带回家中悉心照料。然而,直至秋天到来,兰花仍未绽放。有感于此,胡适于1921年10月4日创作了这首名为《希望》的小诗,后该诗收录于1922年10月出版的《尝试集》增订四版中。
来源:人民网
对于胡适这首《希望》诗的解读,有的认为其主旨在于以兰花比德,希望这作为君子之花的“山中”“兰花草”在自己的精心呵护培植下,最终能够“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有的则解读更为深远,认为这是胡适在抒发志向,希望自己要像屈原那样“滋兰树慧”,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屈原“滋兰树慧”育人才,典故出自《离骚》。屈原《离骚》有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九畹、百亩,都是夸饰兰、蕙栽植广多的话语,其中,“三十亩为畹”。而胡适,确实也有“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因此,借着朋友赠送兰花草的由头,书写自己培育英才的理想抱负,也倒真的很有可能。
但较真地说,其实屈原所歌咏的“兰”并不是胡适诗里的“山中”“兰花草”,二者“名”同“实”不同。屈原《九歌·云中君》有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是在写“兰汤沐浴”——屈原笔下的“兰”,当是一种当时便已大规模种植的很有用途的芳香植物,并非“兰花草”。
来源:人民网
再作为印证,先秦最著名的“兰”故事是“燕姞梦兰”,故事里也明确说到了“兰有国香”。“燕姞梦兰”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
故事里的事很形象生动,简约说,郑穆公的母亲燕姞梦见自己的“天使”先祖“伯鯈”赐给她“兰”,之后果然为郑文公生下了儿子,于是命名为“兰”——这个“兰”便是后来的郑穆公。而这位叫“兰”的郑穆公临死前还感受到了命运的召唤,“兰死,吾其死乎”——于是“刈兰而卒”。如此看来,这“刈兰”便是在季节性地收获兰以备储藏使用。显然,这样的“兰”自当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兰花草”。
但“兰有国香”这样的赞美却流传不息,而大约直至宋代,文人诗画里的“兰”才渐趋指向“兰花草”。南宋赵时庚撰《金漳兰谱》,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专著,书分五章,介绍漳州、泉州、瓯越等地的三十二个兰花品种,并叙述兰花的品评、爱养、封植和灌溉等方面的经验。而大致在同一时期或稍后,还有《王氏兰谱》。
来源:人民网
直至当今,有过一段时间,兰花的炒作很有荷兰十七世纪“郁金香热”的势头,一苗兰花叫价几百万甚至达到上千万。如此“钱景”,与“君子如兰”的雅淡馨洁实在大相径庭。而说“法”当场,“山中”“兰花草”还是不要“带来”——所谓“下山兰”的采挖、买卖,都是违法的,严重的可能会触犯刑律。呵呵,那么,这歌词署名胡适的台湾民谣《兰花草》听听唱唱就好了,如果你真的“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或许真的有警察专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