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泽遗珍,启益后人!写在《王萼华书画集》付梓之际

撰文:陈弘 | 2022-02-11 15:58

辛丑岁杪,收到先师王萼华家人微信,告知将编印《黔雅—王萼华书画集》,闻讯心生喜意!王萼华先生是我黔中一位学殖深厚,文翰双茂,德高望重的诗书大家。他在生前未出版过一册个人书法集,实为一件令人遗憾之事!今天,家人将他留存于世的书画作品,诗翰手稿等结集出版,弥补一位耆年硕学留下的空白,无疑是件大好事!

能将先生这些不同时期的诗词手稿、书画作品,以及镌刻于各地文物古迹处的匾额、楹联手迹等收集起来,确是难度相当大的一项工作。所幸得有关单位及众亲友的鼎力支持,他们提供原作或亲往实地拍摄,或传来照片,使这些分散于各地(处)的手迹得以汇聚起来。收集到的这些作品资料,在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亦仅是冰山之一角,但已经足可以展现出其艺术价值和不少珍贵的文化历史信息。《王萼华书画集》能够出版犹别具意义!

贵州台建台三十周年书贺作品

王萼华先生身为文人学士,对国家、对社会有着朴素的报恩思想,无论是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能坦然面对,意志不衰。笔者在他身边问学多年,接触中,深深感受到他身上具有一种社会担当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政府和文史界视为最受敬重的权威专家,为贵州的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他身体力行,奔走在贵州各地调研。亲眼目睹他为青岩赵以炯故居、周渔璜桐埜书屋、甲秀楼、阳明祠等地的修复与完善殚精竭虑,献计献策。他常说:“任事者必以实学,如名不副实,担不起事,于人于社会都不利。”他一生注重做事,不重名利,生前曾为省内外不少风景名胜、文博单位、公益事业、亲朋良友吟诗撰联,创作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多为不计报酬,无偿奉献,益世益人的心血之作。先生年近八十岁时,晚辈们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举办一次个人书法展,同时出一本书法集子。先生听后明智说道:“现人心浮躁,能静心下来看展览的人不多,这时举办展览意义不大,以后再考虑这事。”以先生精深的学问、精湛书艺在社会的影响,以及曾为贵州文化艺术事业所做出过的贡献,举办一次书法展和出版一本书法集应是一件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的事。由于先生一直在忙于公益事务,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去做,直至以84岁寿龄辞世。 

王萼华与蹇先艾、涂月僧等文友在一起

纵观王萼华先生的书法之路,不能不提及贵阳琅琊王氏家族。先生的先祖本源于山东临沂,后迁徙至浙江绍兴。贵阳琅琊王氏远祖是南宋状元王佐,清《萧山谱》载其为王羲之三十一世孙,王元四十一世孙。清乾隆年间琅琊王氏入黔始祖德辉公,即为王佐之裔,自德辉公游幕入黔至今已传续十世代,纯正儒雅之家风代代相传,“明德清俭,勤勉慎行”之家训言简意赅,内涵博深,成为后人立身成事之要则。

王萼华书法作品

王萼华先生步入文史、书法之疆域,与其祖父王敬彝(字蔬农)的影响密不可分。蔬农公系清末民初闻名西南的诗人和史学家,是一位诗文双茂,书法精妙的饱学之士,著有《柳瘿庵丛录》传世。1929年,在贵阳曾与杨恩元、严寅亮、桂百铸等先贤组成“郄社”,以诗词书画、篆刻交流唱和,弦歌不辍,对贵州文化传承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与推动。祖父不凡的经历与精深的学问对王萼华先生影响至深,由于从小就受到家学渊源的浸润,先生自幼就寝馈于杜甫、韩愈等唐贤的诗文中,更上溯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下逮宋元明清,泛览百家,打下了深厚的古典诗文基础。

王萼华国画作品

书法是书写中国文字的一门艺术,其根基是文化,从一诞生就承载着世象记录、信息传递、情志表达等多元文化功能。细品王萼华先生留存的诗词歌赋、书画遗作,给人一种衔华佩实,天然文吐春云润之审美感受,毫无刻意炫才表现之癖,一切均自然而然发自胸臆。他书写的不少书法作品,内容多为自撰对联,或自作诗词。如纪念遵义会议六十周年撰联:“神州青史标新页,圣地丹青纪旧光。”黄果树瀑布题联:“禹甸本无双,银河垂一派。”题周渔璜桐埜书屋:“桐间露落,埜外风来。”题翠微阁萧娴作品陈列室:“题牓光耀金筑市,藏珍书仰卫夫人。”题贵阳青岩赵公祠联:“山川遗故宅,文史纪科名。”题贵阳森林公园中山园牌坊:“先哲高风同仰止,雄关列嶂沐光辉。”这些题联,或以隶书风格书写,或以行书风格出手,这两种书体是他最为擅长,也最为世人称颂。其隶书风格典雅庄重,简逸苍劲,静中含动,似放含收,颇耐品味,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流露出独具个人色彩的艺术魅力;其行书以帖学流转为主基调,融入魏碑奇崛与雄肆因子,并参以己意,风格清逸刚健,雅韵盈纸,于平淡中见灵巧,这种美似乎是先生心灵深处的自然呈现,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书风自成一格。

王萼华书法作品

贵阳甲秀楼乃贵阳人文地标,楼名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意,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世人誉为贵阳之“城徽”。王萼华先生对此地情有独钟,为这片名胜风景地书写了不少对联、石刻佳作。最为世人乐道的是:清人刘韫良前贤撰联,王萼华先生用隶书书写的甲秀楼对联,200余字的内容一气写成,首尾相谐。仔细观赏,章法严谨自然,结体端庄大气,气息醇厚古雅,文气跃然!实为一件代表性佳作。此联在上世纪80年代入选中国书法大辞典。另一石刻作品:明人江东之题甲秀楼诗,是为纪念甲秀楼建楼400周年,王萼华先生受政府部门邀请而书的。当时他已80余岁,为完成好这一任务,他亲自到甲秀楼勘察丈量尺寸,又赴郊外工地选定石料。因碑石尺寸较大(1.75米长,0.87米宽),他决定在碑石上直接伏石书写,以端凝苍劲的行书,用近一小时时间,完成了这件巨作。书毕,已是汗浸衣襟。大家品赏着这块凝聚着先生学养、功力、体力、毅力的佳作,欣赞不已,建议他在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他却婉言回绝道:此事不宜留名,这是受政府之托的工作任务,不是参加书法展览。先生淡泊名利,求实干事的品格风范,溢于言表。现今,这块石碑矗立在甲秀楼观景平台处,成为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

王萼华书法作品

王萼华先生诗翰手札,尤显文情深趣,用“精妙绝伦”四字誉之实不为过。其作结体稳健,用笔精到,呈现出一种翩然生动,又渊懿静穆的美学意蕴,完全是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下书就,是一种充满文化艺术情调的书写,颇具张力。这种深功雅韵,来自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祖父蔬农公亲灸手教,加上先生聪敏善悟,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所致。从蔬农公留下的诗文墨稿中,可窥探到萼华先生研习小楷之初源,尔后又旁涉晋人法帖,多方涉猎,渐入佳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学者书风。从先生身上,可深悟君子学风,讲求文翰双修,以文养艺,格调高华。从人文意义与艺术价值去品鉴王萼华先生留下的诗翰手泽,显得无比珍贵!

王萼华书法作品

2019年,贵州文史馆编辑出版王萼华文史专辑《微波楼别稿》,书中收录了先生三幅山水画作品,引起热心读者的关注!并获行家称赞,作品构图生动自然,设色清新淡雅,文人意趣充溢纸上,甚是可赏!先生素不以画名世,这些画作,他生前也从未向世人展示过。文革期间,先生下放到贵州福泉张上坪村,开始自学山水画,周边山水清旷,草木繁茂。农事之余,先生喜到大自然中去观山观水,目识心记,闲时便在一尺见方的纸上作画遣兴,随画随毁,故留存下来的画稿不多。先生作画,可以说是以自然为师,以文情取胜,笔端上流露出的艺象,别具文人情采!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大书法家萧娴先生回故乡贵阳,与王萼华先生一见如故,交谈甚洽,并书赠先生“奇逸人中龙”五个大字。聆品其作,笔力苍涩,劲道十足,表达了她对萼华先生才华的欣赏,胜谊可感!

著名书法家萧娴题赠王萼华墨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透过王萼华先生的墨迹与学行风范,能让后人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犹如高山令人仰止,犹如江河滔滔不绝。《黔雅—王萼华书画集》一书的问世,是家族后人心香一瓣,敬献给先生的一份特殊礼物!同时亦为世人鉴赏、研究王萼华先生书画艺术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本资料,其价值意义不可低估!


王萼华 (1917 — 2001),号微波楼主,贵州贵阳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任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全志总纂,贵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主持编辑贵阳市志专志近二十部,编写《贵阳市文物志》,主持出版《贵阳年鉴》十部以及《金筑丛书》六卷。曾任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贵州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贵州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贵阳楹联学会会长。

王萼华先生个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