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调查丨遭遇液化气缺斤少两、状态异常,商家只能忍气吞声?
最近,动静记者接到部分贵阳餐饮商家反映,他们购买的小罐装液化石油气存在缺斤少两、气体灌装时间异常等问题,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维权困难。同时,商家还担心这类液化石油气来源不正规,存在安全隐患。动静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李女士在贵阳市南明区开了一家酸辣烫餐饮店,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气站送来的液化石油气很不经用,于是对气瓶进行了称重,“称下来的重量和规定的重量不符,我们用的这种小罐的气,平均每罐少一斤多,有个别的罐子少两斤多的时候都有”。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采访现场,李女士将刚送到店里的未拆封液化石油气随机拿出两瓶进行称重,结果显示,一瓶20斤6两,另一瓶20斤8两。而张贴在燃气瓶上的标签显示,气瓶充满的标准重量应该是23斤4两,其中包含气的重量8斤4两,空瓶重量15斤。而李女士随机测重的两瓶液化气短缺均在2斤以上。
李女士说,“这种小的气瓶是45元一瓶,平均下来,一瓶气要损失十多元钱,因为我们用气量大,一个月算下来就要损失一千五百多元。”
同样,贵阳观山湖区的一家清水烫餐饮店主张先生反映,他们也长期遭遇小瓶液化石油气缺斤少两的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张先生随机称重的两瓶液化气均短缺2斤以上。合肥路的一家烙锅店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经营户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小本经营,这无形中导致成本增加,“他们送给我们的气是55元一瓶,比别人家的贵十元,当时我就问了原因的,送气的人说,卖给我们这个气是足的,所以价格贵,结果相比四十多一瓶的液化气,我们被坑得更多。”
在云岩区、观山湖区的部分餐饮店,记者还发现他们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瓶状态存在异常等情况。记者随机扫了气瓶上的二维码后,出现的页面为:贵州省气瓶监管大数据应用平台,有的气瓶二维码信息显示为标签未在系统内登记;有的则显示气瓶状态为异常,并且上一次的充装时间为2019年8月份。令人不解的是,为何经常反复使用的液化气瓶,与上一次的充装时间间隔了5年。
对此,燃气安全工程师王先生告诉记者,“气瓶状态异常,扫码后没有相应的溯源信息,以及距离上一次充气的时间间隔较长,这些均属于不正常现象。这些问题通常是没有按正规流程充装导致,也就是说可能是在黑充气站充的气。”王先生提醒,“使用充装不合规和显示异常的气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那么,这些问题气瓶来自哪里?
记者根据气瓶二维码上的信息发现,相关气瓶属于滇黔桂燃气公司。记者通过燃气瓶上的电话联系到该公司,公司工作人员称,“我们这种小瓶的充装量是8.4斤,空瓶重量是15斤。”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正规标准一瓶装满的气瓶重量应该是23斤4两。但记者调查下来,多家用户使用的小瓶液化石油气都比标准重量少了1到2斤不等。对此,该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告知具体商户的名字,我们去核实。”至于核实后确实存在上述问题该如何处理,该工作人员没有回应,只强调,“我们先核实”。
采访中不少商户表示,他们不愿意透露店铺和姓名。酸辣烫店主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很无奈,“上次我就给他们送气的工作人员反映过气瓶重量不足的情况,后面他们就停了我家两三天的气,我哪里还敢和他们对到干。再说了,他们公司的气不足这本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心里难道没有数吗,如果他们想核实,不用我们实名举报,他们也可以有很多方法。”
这些缺斤短两、存在异常的瓶装液化石油气到底是如何顺利进入市场的?监管情况如何?
记者致电贵阳市相关部门了解情况,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出于安全问题考虑,主管部门没有对液化气瓶的充装量做出具体规定,也无法给出硬性要求。
因此,消费者要买到足量的液化气,就只能靠商家自律。
而针对记者反映从瓶罐上扫出二维码异常情况,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复称,他们将会核实调查,如果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将联合多部门进行调查,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