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关注 | 大饱眼福!“江口沉银”之谜告破!有图有真相

CCTV纪录 | 2023-11-20 11:37

先来看这条江↓

你以为这只是一处平平无奇,随处可见的景观?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下面埋着万千金银财宝,你是不是想立刻跳下去,再大喊一声“芝麻开门”?

怎么样,心动了吗?

“石牛对石鼓,
金银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
买到成都府。”

这首在四川广为流传的童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富密码”,数百年来引来无数人的遐想和垂涎。

那么这笔足以买下成都府的“宝藏”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领数十万大军,乘船往岷江下游转移,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被官军打败。

根据民间传说,张献忠从全国各地搜刮的金银财宝,也在这次战斗中沉入江底。但传言是否属实,财宝到底沉在哪儿,一直是个谜。

直到2015年,眉山市彭山区发生了一起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涉及不少金银文物。专家组研判认为“江口沉银”的传说或许并非子虚乌有,建议启动保护性考古发掘。

从清朝开始,江口镇一直传闻有人从江里“捡财宝”,文献里也有少量语焉不详的记载。考古队想方设法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信任关系,打探“捡财宝”的线索。

驻地调研几个月后,考古队决定采用现代科学手段解决问题。他们通过CT(计算机层析成像)式的探测分析,掌握了河床地理结构,还与水动力学专家合作实验,推导出了有利于储集文物的河床区域。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科学调查和研究,考古队总算在总面积四万多平方米的河道里,圈定了一万多平方米的核心发掘区!

位置确定了,新的挑战又来了!

文物深埋江底,又该如何动手呢?水下考古,一般采用潜水,但在水流湍急的岷江却困难重重。

打捞也是水下考古的常用方法,但这次发掘面积大,文物分散,整体打捞难以实现,分散打捞则会破坏文物的位置信息。

潜水和打捞都行不通,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发掘呢?

专家们研究后得出的答案是:围堰考古,也就是利用岷江每年四个月的枯水期,围堰抽水,变水下发掘为陆地发掘。

正式发掘整整一个月后,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出现。在红色的基岩沟槽里考古队发现了第一件疑似文物:一枚银锭 !

紧接着一件件金银财宝陆续重现人间↓↓↓

可是它们跟张献忠有确切关系吗?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关键证据的出现。

“西王赏功”银币的出现,是张献忠所有文物的一个最直接的证据。紧接着,木鞘的发现,更是让考古队员们激动万分!

文献里面明确记载,张献忠运输银两的过程中使用到鞘。

最终,考古队发掘了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类文物,跟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就有上千件。这些发现,清晰证实了流传近400年的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