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酸香飘四海,民族风味振乡村

贵州广播电视台 | 2025-04-10 12:59

黔东南州民族风情浓郁,是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地各民族素有食用“酸”的饮食习惯,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目前,黔东南州共有56项国家级非遗活态传承项目。其中,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凯里红酸汤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凯里酸汤”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公共集体商标。

舌尖上的“酸”:从苗侗古法到国民味蕾的觉醒

“酸汤鱼配木姜子,一口酸香解乡愁!”在深圳打拼的贵州小伙陈通奄,每周都要点一份凯里酸汤外卖。滚沸的红汤里,番茄的酸甜与辣椒的鲜辣交织,裹着嫩滑的鱼肉,让他直呼“这才是家乡的味道”。如今,这道苗侗人家传承千年的美味,正以“凯里酸汤”之名畅销全国,走向世界。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酸汤制品年产能达16万吨,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玉梦、亮欢寨、老滕鱼酱酸等品牌更将连锁店开到了北上广深的核心商圈。

凯里酸汤的历史,是一部苗侗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史诗。黔东南山高林密、气候潮湿,古人以山泉水和糯米汤自然发酵出“白酸汤”,用以延长食材保质期;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随着高山小番茄与苗家土辣椒的引入,“红酸汤”逐渐成为餐桌主角。如今,凯里酸汤已形成四大品类:红酸汤(番茄+辣椒,酸辣浓郁)、白酸汤(糯米+泉水,清润回甘)、混合酸汤(红白双酸勾兑,层次丰富)、精酸汤(现代工艺提纯,便捷烹饪)。无论哪一款,都严格遵循“三原”标准。

“我们的酸汤里藏着苗家的‘菌群密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肖亮亮掀开一口斑驳的陶缸,酸香扑鼻。缸中番茄与辣椒在米汤中缓慢发酵,表层浮着乳白色菌膜——“这是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共生体,连现代实验室都难复刻。”2024年,中国农科院从凯里酸汤中分离出3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正申报用于功能性食品,让“酸汤=健康”的认知深入人心。

品牌破局:从“群酸混战”到握指成拳的逆袭

尽管凯里酸汤声名远扬,但品牌化之路曾步履维艰。“过去全州31家酸汤企业分散在7个县市,质量标准不一,甚至有小作坊用醋精勾兑‘速成酸汤’,9.9元包邮的低价产品冲击市场。”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分管酸汤产业副局长陈步飞坦言,转机始于2021年,黔东南州政府将酸汤产业列为乡村振兴“头号工程”,突破源至2024年李强总理考察贵州凯里提出的“一酸一甜”要求,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打出品牌建设“组合拳”。地理标志保卫战——推动“凯里酸汤”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划定凯里、麻江、台江为核心产区,发布《凯里酸汤标准体系》,收录现行有效标准和即将实施标准共计673项。产业集群升级战——投资3.2亿元建设酸汤产业园,整合32家中小微企业入驻,实现原料检测、发酵工艺、包装设计“六统一”;麻江明洋、凯里黔酸王等5家规上企业年产值突破2.2亿元,招引酸汤产业链项目,完成项目签约11个,合同金额3.74亿元,其中亿元项目2个,上海锅圈食品酸汤食品加工项目落地台江县,总投资1亿元,贵州众仁康酸汤粉饼加工项目落地凯里市,总投资1.3亿元。带动全州酸汤加工端产值同比增长155%。文化IP立体战——注册“凯里酸汤”集体商标,在抖音、小红书开设官方账号,播放量超1400万次;联合央视拍摄《千滋百味话酸汤》纪录片,借力“村BA”“村超”直播带货190场;更与呷哺呷哺、海底捞达成战略合作,推出“酸汤肥牛”“酸汤米线”等预制菜品,抢占京津冀市场。

“现在每包酸汤底料都贴有地理标志二维码,扫码能追溯从种植到发酵的全流程。”亮欢寨生物科技总经理吴笃琴展示着智能化车间。这家从酸汤鱼餐馆转型的企业,如今拥有西南最大发酵基地,年产能5000吨,还与四川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出低钠酸汤、益生菌酸汤等新品,成为“酸汤+健康”赛道的领跑者。

“酸”品牌赋能:搅动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种‘酸汤番茄’比种玉米多赚3倍收入!”台江县老屯乡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3亩地改种酸汤专用“苗岭红”番茄,企业保底收购价每斤2.5元,年收入从6000元跃升至2万元。在黔东南,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全州建成标准化原料基地55个,带动10万亩酸汤原料种植。据不完全统计,5.05亿元产值直接惠及农户,麻江酸汤产业园吸纳2300名村民就业,70%为返乡青年,曾经的“空心村”重现活力。

健康属性则为品牌注入更高附加值。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凯里酸汤线上销售额增长240%,25-35岁女性占比超六成。科学背书进一步打开市场:江南大学攻克亚硝酸盐控制技术(≤5mg/kg),黔东南酸汤研究院联合天津科技大学研发“菌种数据库”,为产品贴上“功能性食品”标签。

2024年,凯里酸汤更借力“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资源,在成都、佛山和云南等地开设酸汤体验馆,消费者可现场体验采番茄、制酸汤、品酸宴的全流程。

“酸”性畅想:从地方风味到国民品牌的跨越

“我们要让凯里酸汤像螺蛳粉、沙县小吃一样,成为国民美食符号。”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长吴建良描绘酸汤品牌蓝图:“打造凯里酸汤品牌攻坚战,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讲酸汤品牌故事,市场反馈酸汤品牌信息,市场监管部门主动服务酸汤品牌形象,形成一盘棋思想,助推凯里酸汤发展壮大”。2025年培育酸汤龙头企业15家,酸汤产值冲刺80亿元;利用科研院所全产业链资源和技术服务,开展全产业链“三个一批工程”:孵化一批(中小微型酸汤产业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升级一批(本地酸汤产业龙头企业),构建以新菌种、新工艺、新品牌赋能的新质酸汤企业生态集群。聚焦品牌长效护航,启动‘护酸2025’行动,建立原料追溯大数据平台,推动企业通过ISO9001、HACCP认证,用标准体系守住品质生命线。企业创新亦未停步:玉梦食品推出“一人食”便携装,黔酸王开发酸汤气泡水,老滕鱼酱酸上线DIY发酵套装……千年酸香,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新时代。

从苗侗山寨的陶缸到现代化生产线,从深山风味到百亿产业,凯里酸汤的蜕变之路,传统工艺向工业化生产的裂变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谱写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景观。当酸汤的醇香飘过重山,它不仅唤醒味蕾,更是一条涵盖种植、加工、餐饮、文旅的一二三黄金产业链,正如苗家古歌所唱:“酸汤里有山魂,酸汤里有乡愁。”这碗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酸汤,终将在品牌化浪潮中,书写贵州乡村振兴壮丽篇章,酿出属于黔东南的共同致富之味。(姚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