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镇宁布依族乐器“勒尤”

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委宣传部 | 2021-08-06 09:40

2008年6月,镇宁布依族“勒尤”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勒尤”是布依族古老并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双簧竖吹乐器,布依语为“成想”“好想”“很想”之意。勒尤又称“盘勒”,其音色明亮而甜美,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勒尤”始于宋代,广泛流传于镇宁布依族第一土语区。

一、“勒尤”的结构

布依族勒尤手向立高

“勒尤”有木制、竹制、地瓜藤制3种。木制得多用椿木、楸木、花椒木、泡桐木。长1~2尺,从上至下结构由虫茧哨(发音器)、口子、管身、共鸣器(弱音器、扩音器)4个部分组成。上部发音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昆虫茧制成。第二节为口子,口子可用木料或小金竹制成,为防止爆裂,口子上装有一铜箍,虫哨插于铜箍上;第三节是管身,管身上细下粗呈网锥形,可自然扩音,管身上凿有7个音孔,正面6孔,后面一孔,后孔可调节音准;第四节于管身下面,为木制或竹制的大小套管,具有弱音、扩音调节作用。

二、“勒尤”的制作

“勒尤”的制作,要用斧子、柴刀、火柱、削刮器、锯子、剪子等工具。

(一)首先是采集虫茧做虫哨。虫哨多采用槐树、黄桷树或橄榄树上的蛾类昆虫茧制成。用剪子剪去虫茧两端,再用小竹棍打通茧,去掉里面化蛹的昆虫后,放入桐油里浸泡,待收缩后取出晾干,稍加修剪即可做成发音的虫哨。这种虫茧,韧性好,经久耐用,不易破裂变形,发音柔和优美。

(二)将干透的竹竿、地瓜藤或泡桐木等适用的树枝,选好可用的部分,量出所需的长度,用锯子锯断,取所部分,用柴刀切削,使其呈上细下粗的形状,再用削刮器将其表面打磨光滑。

(三)用铁柱置于火中烧红,把整理好的藤或木(竹除外)钻制成空心管子。

(四)用烧红的铁柱钻音孔。音孔大体以两个指头的宽度衡量定位。正面6孔,后面1孔。后面1孔定在下面从上至下的1孔至2孔之间。只先钻成小孔。

(五)制作口子并定音准。口子用小金竹或木料制作口子。口子较细,长约4.5厘米,直径9毫米~12毫米。为防止爆裂,箍上一铜箍。口子直插在管子上端固定,再装上制好的虫哨即可试音做调整。调音准时,吹响“勒尤”,逐孔仔细调节音孔的大小,确定音高;反复调试虫哨的位置,确定音色。调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六)安装共鸣器。音准确定后,为使吹奏时音量有增大或减弱的效果,在底部装上大小不同的竹筒,作扩音器或弱音器。一支“勒尤”制作完成。

“勒尤”是布依族独有的乐器,属纯手工制作,具有原始的乐器制作研究价值和古朴的民间工艺价值。尤其是它独有的弱音和扩音效果,吹出的曲调优美、细腻,富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民族特色。

三、“勒尤”的吹奏

“勒尤”吹奏的吹奏指法和竹笛相似,多用微调式。全筒音5(乐谱音)作主音,自下而上指法开孔为6、1、2、3、5、(6)。(6)音发音时可在背面7L开大半指,半指的大小以“羽”音的音高而定。音准做得较好的“勒尤”,全筒音还可作微调式下属音,但由于是手工制作,工具简陋,全筒音转调音准较差,因而很少用。“勒尤”吹奏的音质,主要靠演奏者含口哨的口风。据了解,一是虫哨含到12毫米左右;二是腮帮要收紧;三是运气匀速、有力。音量的强弱,全靠气息的控制。气息量大而有力,音质便强而雄壮;气息小而匀速,音质便弱而清晰。吹奏“勒尤”的高手,可用循环换气法吹奏,有的一口气可吹奏3~4分钟。更有甚者,一口气可吹奏完成一支乐曲。

2018年5月21日,镇宁自治县在该县革利乡举办苗族四月八活动。图为勒尤·木叶合奏《相思在枫叶林》(薛峰 摄)

“勒尤”的演奏技巧,其声可根据乐曲的悲欢离合模仿人的哭声、笑声、吵声、闹声、呼唤声,主要在气息的控制上通过舌头弹吐,嘴唇和腮、喉腔、鼻腔的综合控制利用,还可吹出各种情话,以乐曲代表语言。在吹奏欢乐的曲调时,首先演奏者们内心必须具备喜悦的情绪,气息节奏的控制欢快、轻松,吐音呈颗粒状,每一个音在指法运用上赋予有韵味的呼吸感,使乐曲欢快、明亮,并一直保持兴奋点,让人听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拉长音时,可用手指揉换音孔,半揉音孔,空揉音孔,增加倚音、下滑音,增加音乐的美感和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在吹奏悲伤曲子时,一般节奏较缓慢,运气的长度增加,特别要求音的保持,常用滑音、颤音、打音的方法。在气息的控制上,首先要带有悲伤的情绪,时而吐出粗而有力的短促音,时而气息弱如一条细线,悲凉、柔弱,发F11音,有泣不成声的效果。

“勒尤”仅有八度音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典型的五音音阶木管吹奏乐器。其音色没有唢呐声明亮、高亢,没有竹笛的柔和,没有姊妹箫的清幽,但却介于几者之间,亮而不亢、柔而不弱,显得十分独特、古朴。这种独特的音色除了与“勒尤”管身的木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虫哨的发音有关。用虫茧做哨是这一民族管乐的特点,是中国民族吹奏乐中唯一的艺术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勒尤”第四节“共鸣器”多用木制,在需要扩音时,可外加大竹筒管即可。而在吹奏弱音曲目时,多用中竹筒套小竹筒,插在第四节共鸣体内,吹奏H的音色,在气息的控制下美而甜,柔而轻。“勒尤”弱音器的使用,是布依族人民的一大创造,它填补了世界乐坛认为“中国民族乐器没有弱音器”的空白,让世人极为关注。

四、“勒尤”的曲调特点

“勒尤”演奏的曲调较多,相传有数十种,其分类为:相思调、情歌调、叙事歌调、古歌调等。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传承的以情歌调为主。情歌调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传情的一种交流形式。因其音调委婉深情,具有思慕想念的意味,青年男女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是布依族男女青年交流交友的重要形式,是布依族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小伙除用“勒尤”吹奏情歌,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情外,也常以“勒尤”作为定情的信物“把凭”,馈赠女友。情歌调很多曲调除首尾有规律外,主要旋律不受约束,可自由发挥。同一曲调,每次吹奏根据吹奏者的情绪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可视为相对固定的即兴曲。其每段乐曲都有具体的内容和一定含义,可根据不同的场景配上歌词,成为布依族独具风采的情歌。在流传“勒尤”的布依族地区,常能在夜间或村外芭蕉林脚、大榕树下听到“勒尤”吹奏出的委婉悠扬的情歌调,仿佛是娓娓道来的情话,构成一幕幕极富乡土气息的布依族风情画面。如:《孤儿苦》,此曲系完整规范的2/4节奏,曲调起、承、转、合写作章法有序,典型的五声音阶,并在强、弱、次强弱的第四拍四分音符上带有颤音和倚音,即由本音与上方邻音急速反复交替出现,在勒尤独特颤音的烘托下,把传说中孤儿在深山开荒种地,孤苦伶仃的生活场景及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别离调》,此曲在起、承、转、合曲调结构中充满了民族音乐的技法特点。在乐曲快结尾时,连续出现了三个12661561相同音型小节,用推动式音型重复的手法表达了“人不分离路分离”的内在关系,刻画了两情相悦的情哥、情妹离别的复杂心理和难舍难分的情怀,在“勒尤”特有的音色表达下,更显得缠绵悱恻、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