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贵州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政协贵州省委员会 李奇勇 | 2021-06-03 16:00

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的特殊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一句话就点明了,高等教育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全国如此,面临着转型、过坎、爬坡,守正创新任务十分艰巨的贵州更是如此。

对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分析研究我省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将更加明确未来工作的方向和路径。教育按功能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按学段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省政府曾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教育科学发展的牛鼻子,实施教育“四大突破工程”,开拓性地创办了大学城和职教城,努力补齐发展中的关键短板。今天,全省普职比大体相当;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官方考评指标全面赶超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正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坚实基础。当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贵州高等教育还落后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1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大概有这样四个问题。

一、高校总量不足

截止2020年底,我省共有普通高校75所,其中本科高校29所,专科高校46所。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1.6%,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8%,相差13.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多办高校,多招学生,还是贵州教育发展的硬任务。

二、高等教育结构性缺失

贵州高等教育存在两个层面的结构性缺失。在地方层面,传统支柱产业,除了有茅台学院,其他均无独立设置的高校支撑。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这些反映地方特色的行业高校,也无独立设置。虽然卫生类高校不少,但总书记十分关心的公共卫生学院,还没有着落。综合性高校大多由师范类转设,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需求,转型之路漫漫。在大学内部层面,面临着办学理念与定位模糊、创新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同质化、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不匹配、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僵化等结构上的问题。

三、高校内涵式发展不足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评判的标准是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虽然办学的理念千差万别,培养的人才也各有千秋,办学的质量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予以衡量,但是每年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作为一个外在指标,亦可管中窥豹。对于贵州高等教育来说,教育理念、大学文化、科研能力、教师素质、学生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四、高校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有限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职责,是一个地区的人文高地、精神堡垒、思想银行、竞争引擎、文化客厅和人才母机。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不仅仅要写在大地上,还要在这片热土生出根、开出花、结出果。大数据是一个人才聚集行业。贵州发展大数据“无中生有”抢占了先机,问题是,这个先机不应该仅仅是机房。尽快把贵州大数据的大机房,变成大数据的大市场、大场景、大交易,我们才可以说,起了个大早,不是赶了个晚集。

贵州发展,紧紧依靠的,过去是将来更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背负着“黄金10年”的历史荣耀,缺市场、缺产业、缺项目、缺资金的贵州,如何遵照总书记的要求,走好“四新”之路,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只有依靠人,依靠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植根于贵州大地的各级各类人才。高等教育任重道远,高等学校责无旁贷。

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办好我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理解,就是要高举旗帜、坚持方向、立足地方、提升内涵、质量第一、服务发展,把大学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地方的人文高地、精神堡垒、思想银行、竞争引擎、文化客厅和人才母机。具体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讲话中指出:“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要坚决拥护省委对全省高等教育的统一领导,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培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科学布局高校,考虑新办、升级一批高等院校。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四新”抓“四化”,加快走出符合贵州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贵州的高质量发展呼唤人才、渴求人才。今年以来省委已就人才工作,反复批示、专题开会、重点部署、强力推进。贵州对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这样具体、这样实在。作为人才母机,贵州高校务必勇于担当,大胆改革,重整行装再出发。可考虑新办农业大学和能源学院、艺术学院;将贵州护理职院搬迁到贵阳,升格为贵州公共卫生学院;将遵义医科大学更名为遵义大学;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更名为毕节大学。以市州为主的地方高校管理模式,可改革为以省为主。进一步扩大本科院校招生规模。

三、聚焦地方性、应用型定位,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成功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唯一的标准,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就业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好不好找工作?上岗后能不能人岗相适、独立工作?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科学定位,依照“地方性”这个服务半径和“应用型”这个服务路径,办好贵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不能也不该简单对标清华和北大这些研究型大学,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四史”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推动作为地方智库的建设,促进前瞻性、政策性研究的开展,积极参与地方决策咨询。

四、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毕业生质量,建好大学理事会,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高校治理体系。要把毕业生质量视为学校内涵的核心载体和集中反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比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一进校就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可以用实训报告和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体现,严格毕业要求,把好出口关。要主动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健全高校与地方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交流机制,对校地人才交流应提出刚性指标。以院士工作站和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不同层面的各类人才,加强科研共建和课题协作。改进科研推进方式,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实施“院士工程”,争取在培养、造就“本土”院士方面有更大突破。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面落实高校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并自主确定收益分配比例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设好大学理事会,认真落实大学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逐步分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构建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的投入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全省高校科学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办学,统筹推进高等教育现代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五、坚持科研为基,产教融合发展,以高质量就业指引教学改革

在坚持科研为基的同时,以高质量就业为指引改革教学工作。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提倡现代学徒制。关注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广泛建立双证书制(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通中专、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桥”。不断完善培养和教学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科技和产业技术成果。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行业主导、企业承办、高校支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开展技术研发。坚持将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与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相对接,产业发展什么,学校研究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学校教授什么。推动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设向纵深发展,引进与孵化并重,创新与创业并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六、立德树人,从严治校,厚植高校精神文化土壤。

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存在。爱党爱国、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集中凝炼。精神的塑造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时代的淬火,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植根人民沃土。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既有家国情怀,又能扎根地方;既有儿女情长,又能为国担当;既有实操技能,又有深厚学养。要全面落实“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坚守教育良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培育好每一个学生,关心、服务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乐情体,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全覆盖,落实全域、全程、全员、全课“四全育人”。对学生要从最基本的“敬业”和“诚信”入手,做到:好好学习、好好待人。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让教学科研与学生信仰的培育和就业技能的培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向“从严治校”要内涵要质量要水平,做到政治严肃、治学严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严肃课堂纪律,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严肃查处考试作弊,落实学生管理系列制度。相信教职员工、依靠教职员工、维护教职员工,进一步优化其事业环境和生活待遇。让能上课者有课上、上好课,让搞科研的有项目做、做好项目,努力做到教师乐教,行政管理人员敬业,教辅、思政和后勤服务保障人员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