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此“家”非彼“家”,从甲骨文看“家”的由来
家是什么?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幸福的天堂!家是每个人心中眷恋的归宿!
可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打上小学的时候就疑惑不解:“家”的“宀”下面为什么是一个“豕(shǐ)”字呢?
“豕”是什么?豕就是猪!含义如此美好的“家”,怎么会和猪扯在一起呢?
有专家解释说,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在居所内圈养生猪的习惯。
我去过贵州好多少数民族村寨,确实有这个情况,特别是那种古老的木结构房子,往往都是一层养猪,二层住人。
可是,还有好多居户不养猪,难道不养猪就不属于“家”了吗?会不会存在另一种情况?在文字流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误传、误写的现象,“家”会不会是被误写了呢?
图1:“家”字的甲骨文
查找甲骨文发现,“家”的房子下面确实有一头猪,而且还是非常形象的猪!(见图1)
这就奇怪了,房子下面躺着一头猪,应该是猪圈啊!造这个字的古人也太调皮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说文解字》怎么说。
《説文解字》: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
翻译成白话:家,居住的地方。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叚”的“豭(jiā)”作声旁。
豭是什么?
《康熙字典》:
豭,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
好像也没说清楚“家”和“猪”之间到底存在什么特殊关系,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猪”还有另外一种叫法——“豭”。
看来,我们还是得再回过头来到甲骨文中去找灵感!
图2:“家”字的四种甲骨文字形
我找到了甲骨文“家”的N种写法,然后从中挑出来甲乙丙丁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字形(见图2)比较分析:
“甲”很像简笔画,看那脖子上的鬃毛,野性十足;
“乙”比较抽象,但也能看出来是“猪”的象形,不过“猪头”由原先的朝下改为朝上了;
“丙”完全抽象化了,但可以看出来,后世的“家”字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丁”则有点例外,房子下面居然躺着两头“猪”,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据《礼记》记载:
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
大体意思是说,祭祀是商周时代最神圣的集体活动,因此,祭祀是要讲等级的,有钱也不能任性;诸侯(副国级以上)用牛来祭祀,叫做“太牢”;大夫(省部级以上)用羊来祭祀,叫做“少牢”;士(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你也可以理解为村长一级)用猪来祭祀,叫做“馈食”。
“馈食”是什么意思?
就是赏给你的!原则上来讲,“士”是没有资格来做祭祀活动的,因为级别不够。之所以允许“士”来做祭祀,是照顾到广大老百姓的权益。“士”只不过是全村的人民代表,因此叫做“馈食”。
那村长(享受“士”级待遇)带领全村百姓又在哪里举行祭祀活动呢?
在全村的“祭祀活动中心”,也就是“家”,类似于我们今天在某些古老的村庄还可以看到的“祠堂”。换句话说,“家”的本义是指人类集中居住地的祭祀场所。
全村(或者宗族)的祭祀活动又被称为“家祭”,如南宋陆游临终前有诗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家祭”,指的就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在殷商时代,“家”是个大概念。因为,古人要群居才能保证安全,所以,那个能给你提供安全庇护的地方就是“家”。
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家”“家乡”,就沿用了这层意思。
这就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家”完全不同。今天所理解的“家”,在古代叫做“户”。所以说,现在派出所查户口时,“小家”的负责人都称“户主”,而不是“家主”。
写到这里忽然想家了,诗兴大发,也来仿写一首:
故园应是柳青青,丝絮飘飞绿满城。
长忆东篱千树雪,梨花落尽又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