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丨我们自己又何尝不需要他人的谅解与宽容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 2021-02-23 11:05

成熟

成熟

00:00 / -

 

杨澜: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这一点至关重要

人是容易自以为是的。

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评判别人,全然不知自己也在别人不断的评判中。我们常常基于非常片面的信息,或者自我经历的联想,就在心里给别人贴上标签,下了结论,从而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

不幸的是,很多时候,人们是先形成固有印象,然后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去意大利旅行,罗马的著名景点“真言之口”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据说,这个教堂门廊墙面上张开大嘴的浮雕,能够识别谎言,并咬住说谎者的手。

游客到此都争相把手伸进去拍照留念,情侣们更是在此许下相爱的诺言。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这样的情节: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记者带着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来到这里,当他把手伸入“真言之口”时,突然惨叫一声,拔出手臂,手已经不见了!公主受了惊吓,几乎昏厥。却原来是他把手缩进了衣袖!

排队的时候,我就跟儿子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真言之口”的威力。

天气很热,队伍很长,儿子拉拉我的手说:“妈妈,太热啦,咱们去别的地方玩玩?”

看我不同意,他迟疑了一会儿,小声对我说:“妈妈,我能告诉你一个秘密吗?有一次你给我和妹妹一人一颗糖,我把她的那颗也吃了。”哦,开始忏悔了!没关系,你能告诉妈妈,这就很好。

可是他似乎还是心事重重,眼看就快排到我们了,他又可怜巴巴地拉了拉我的手:“妈妈,还有一件事,那次家里的碗打碎了,不是阿姨的错,可我没敢跟你承认是我打碎的。”

哦,那只碗的事啊,妈妈早就知道了,一直等你能主动承认。儿子明显松了一口气,坦然多了。

可即使这样,等他勇敢地把手伸进“真言之口”,我刚拍了一张照,他就飞快地把手抽了出来,无论如何也不肯再伸进去了。

我没有再追问下去,心想,成年人有关“真言之口”的传说本身,不也是一个“谎言”吗?

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不仅人人都会说谎,而且谎言,特别是善意的谎言,是人类生存和社交的必需。

我们哄孩子说“药不苦”,看望病重的老人说“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为了不去参加某些活动谎称“已经有安排了”,失恋时还骗自己说“他一定会回心转意”,不一而足。

为什么呢?为了不伤害别人,也为了保护自己。

孩子不明白这么复杂的情感,小小的人要经历这么一番考验,难免忐忑不安,焦灼惶恐,这何尝不是成年人的残忍?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容易自以为是的。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评判别人,全然不知自己也在别人不断的评判中。

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被生存的需求逼迫,要在最短时间内对遭遇做出判断。

如果前面卧着一头狮子,我们的祖先必须在瞬息间马上决定:搏斗还是逃跑,不然就难以活命。

如果前方出现一个陌生人,我们的祖先也必须尽快判断:是敌是友?为了帮助对方理解自己的本意,不致误判,才有了诸如握手、拥抱、蹭鼻子等礼仪,以示善意。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所处环境,决定对方是否可以做朋友、谈生意,抑或是应该敬而远之……

常常顾及不到对方的感受或对别人是否公平。

社会层面的刻板印象,常常被媒体和广告利用,因为重复和加强人们的偏见,会带来更高的收视率!

可事实上,法国人就成天谈恋爱?黑人就一定擅长篮球和街舞?喜剧演员就成天讲笑话?“富二代”就张狂?“凤凰男”就吝啬?

刻板印象不在于有过某些“印象”,而在于我们把这样基于少数案例的“印象”刻板化,以为它适用于一大群人。

《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对可怜的达西先生就极尽刻薄挖苦之能事,最终发现事实与她的预想正好相反!

尽管在书中她的爱情最终修得正果,可现实中这样做却可能让本来有可能在一起的人失之交臂。

我就发现不少非常优秀的女性,往往只凭男性的一些小小的举止细节,比如发型不时尚,或者没剪手指甲,就对他产生反感,把潜在的交往对象Pass了。

或许她觉得这是自己自主选择的结果,但是很有可能反而成了偏见的受害者。毕竟,有些人品和个性特质要比发型和指甲重要得多。

而且,我们自己又何尝不需要他人的谅解与宽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