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聆听》丨生者对死者最好的祭奠是什么?
主持人:悠扬
嘉 宾:贵阳市第十八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田甜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我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我们把深深的爱留给逝者的同时,也要把无限的慈悲留给自己。
寄托哀思中去思考死亡,活在当下去把握现在。今天的青少年课堂有请贵阳市第十八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田甜做客节目!生者对死者最好的祭奠是什么?
田甜:实际上,生者对死者最好的祭奠就是哀伤,我们都知道活下来的人能够继续积极快乐地生活对于死者来说就是最好的祭奠。这句话所有人都会说,但就像大家常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少有丧亲者能真的凭借这句话走出痛苦。
那怎样才能恢复那个积极快乐的你呢?其实就是像我在访谈最初说的那四个字,不要节哀,不要节制你的哀伤,将哀伤正常化。正视它,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感受、发泄情绪,多和身边的亲友谈论自己的感受。
如果收听节目的听众们你们或者你们的朋友还在陷于亲人离世的痛苦中,我们要学会协助身边的亲友正常哀伤。哀悼的仪式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疫情期间不太方便聚集的话,建议大家可以举行线上的哀悼仪式。
在举行哀悼仪式之后,我们可以尝试帮助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去平稳度过哀伤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我们需要帮助他建立丧失的真实感,哀悼仪式啊,反复提及对死者的思念,珍藏遗物等等都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中间最痛苦的三个阶段就是愤怒、内疚和抑郁,当你处于这三个阶段中,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写下来或者向信任的人倾诉。比如,那一刻我感觉到什么,把内容写下来;这些天,我感觉自己怎么样,也写下来;要是我怎么样就好了,也写下来。
最后希望每一个丧亲者都能跟自己逝去的亲人挚友道歉,道谢,道爱,道别,说一句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再见!
哀伤是爱的延续,它不一定能被修复,更需要的是心灵空间的安放。藉由自我心灵陪伴,让我们缅怀逝去亲人,允许自己悲伤,正视内心伤痛,将哀伤携带在生命中继续前行。
悠扬:如何跟青春期孩子谈生命这个话题?
田甜:据调查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青少年会选择以轻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个数字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此前,上海一名17岁男孩跳桥轻生,从男孩下车到跳桥,他全程没有丝毫的犹豫。其母亲因为没有能及时地抓住孩子而自责不已崩溃痛哭。
上海公益组织曾经开展过一项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经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有15.23%的中小学生有认真地思考过轻生的问题,有5.85%的中小学生曾试图计划轻生,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包括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学校里很多家长会提到自己的孩子动不动以自杀相威胁去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些数字,这些事情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是极度缺失生命教育的。
有心理学家在对一名自杀未遂的12岁男孩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男孩坦言自己轻生的原因是因为“动漫里的人死了还会重生,还会投胎转世。”孩子“天真”的言论让人心隐隐作痛,在他们眼中生命的终结并非终结,他们选择轻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拥有新的开始。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孩子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元,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于生命产生误解。游戏里被杀掉的人还可以满血复活,影视剧中那些无畏生死的人才是令人崇拜的英雄,而贪生怕死的都是小人,这让他们降低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
我曾不止一次从来咨询的学生口中听到“我不怕死,只是怕疼”,现在大部分的青少年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不易和宝贵。而事实上,不管是把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视如草芥,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会对死亡有一定的认知。如果在此后大人们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的话,那么这很有可能导致其生命价值观出现问题,导致其产生对生命漠视的心理。
其实中国的父母有很多话怕跟孩子谈,性教育羞于启齿而生命教育又完全不知从何开始。其实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需要使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婴幼儿期间(0-4岁),用比喻法解释。对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用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幼儿园期间(4-7岁),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他,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阶段(7-13岁),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他们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这时,家长就不要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还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科技馆或看科教视频,看看人是如何出、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这样孩子自然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爱聆听》是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一档心理疗愈互动节目。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提名奖获得者、贵州综合广播首席播音员悠扬担任节目主持人,中宣部“时代楷模”获得者、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心理咨询老师、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的盲人女教师刘芳担纲嘉宾主持人。
节目关注亲子关系、两性关系、职场竞争中的自我成长等听众、网友咨询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及受众的热烈追捧。节目通过两种方式互动,每周五12:05——13:00,听众通过直播热线0851—85986946参与节目,关注“爱聆听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搜索“爱聆听工作室”拼音首字母也可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