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点赞 | 《长安三万里》:写给中华文明的一曲颂歌
作者:刘阳
经过长达3年多的创作,7月8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在创作了“新传说”系列和“新神话”系列之后,追光动画着手于创作一个新的系列——“新文化”。“新文化”系列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挖掘,展现历史中闪光的人物和故事。
创作方向确定之后,创作团队必须确定的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气质的历史时期。他们首先想到了自信、包容、恢宏的唐朝,而想到唐朝,自然而然便想到了唐诗和诗人。于是,就有了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长安三万里》。

“大唐的诗人和他们的诗词所能达到的精神和艺术高度,特别能代表中华文明的高度,于是我们就想创作一个关于大唐、关于诗词,关于诗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的故事。”《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和邹靖说。
有观众看完电影后评价,《长安三万里》是创作者写给大唐的一曲颂歌,影片中的诗人们和他们创作的流传千古的诗篇,钩沉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
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
李白是《长安三万里》里最具光芒的人物,但故事并没有直接从李白的视角切入,而是从他的好友高适的视角徐徐展开。

“高适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除了‘天下谁人不识君’,可能大多数人对他就没有更深的了解了。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个人之后,就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高适的性格跟李白完全是对立面。李白是才华四溢、性格很外放的一个人,高适的性格特征则主要体现为耿直、坚韧、脚踏实地、默默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高适和李白是有戏剧冲突的两个人物。相比之下,我们觉得高适的性格更能贴近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因此用安史之乱后的老年高适去回溯两个人的一生,通过高适的视角去看天才的李白,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一些。”谢君伟说。
拍摄这样一部文学性相当高的历史题材动画电影,创作团队在着手创作前做了许多功课。“这个电影涉及的历史知识量很大,我们对当时的民俗文化以及诗词和美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找到了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他们的意见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邹靖说。

举例来说,影片中李白为好友吴指南祭祀的片段,原本的设计是按照现代人的想象做的,也就是李白在坟前抚琴,但剧组请了专业的礼仪指导,这位礼仪指导给了创作团队一些民俗方面的建议,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时代的习俗是在稻草上浇上美酒寄托哀思,这也是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呈现方式。
为了最好地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创作团队的原则是,电影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记录都要有所遵循,但历史中有一部分的记录是空白或者中立的,这部分内容就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比如我们表现李白的青年状态,作为剑客,他的造型就是散发。而对于杜甫,人们一般对他的既定印象是忧国忧民,在电影里我们则把他以孩童的形象呈现,做了比较顽皮的处理。”邹靖说。

此外,据了解,创作团队用到的参考书籍就多达上百本。“我们看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某本书提供的信息来创作。事实上,每本书对当时的描述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一些来自历史上的评价对我们有比较大的帮助。比如《旧唐书》对高适的评价,‘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不是现代人写的,而是当时的评价,是没有争议的。”邹靖说。
“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长安三万里》用到了48首唐诗。“我们选取这些唐诗有两大原则,一是它必须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让观众一听到就能引发记忆;二是它必须有助于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的发展,符合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故事情境的走向。”谢君伟说,影片中出现的一些诗,是希望告诉观众这些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出的,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就会让观众看到原来这就是李白在这样的景色中追随孟浩然的船只时创作的,影片的华彩部分《将进酒》的段落,则清晰地呈现出李白、高适人到中年,有很多困苦在眼前,但无所畏惧的状态,通过诗中的意境去展现诗人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

《长安三万里》塑造了大唐诗人的群像,在李白、高适、杜甫之外,还有贺知章、王维、王昌龄、郭子仪、岑参、张旭、哥舒翰……诗人们的集体登场,宛如历史天空中的群星闪耀在观众眼前。电影在展现他们的文学才华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天下情怀。
谢君伟表示,这样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希望展现以李白、高适为代表的唐代诗人不惧艰难、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这不仅是影片的主题,同时也连接着当下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呈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不少观众在看过影片后说,看《长安三万里》,就像上了一堂充满历史浪漫主义的唐代文学史课。谢君伟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观众之一。“我在做这部影片的时候,有时候是把工作拿回家做的。我的孩子上二年级,电影里的诗他都背过,当他看到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会问我这些人物是谁,我会告诉他这是高适、这是李白、这是王维……这些人物在他脑子里有了具体的形象,他就会对这些人和那段历史产生特别的兴趣,也会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他们的精神通过这些诗篇传递给了今天的中国人”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既是一位浪漫不羁的诗人,也是一位擅长相扑之术、召唤群鸣之术的“奇人”。为了塑造一个立体丰满的李白,创作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突破了人们对李白的刻板印象,力求还原历史中相对真实的李白形象。“我们对李白这个人物进行了很多研究,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是诗人、诗仙,实际上他还能文能武。李白的一生一直在两种状态中游走,一方面是‘出世’,他是艺术天才,很向往道家成仙,另一方面是‘入世’,他渴望报效国家、成就功名,因此他的一生都很矛盾。这种矛盾塑造了这个人物很复杂的状态。”邹靖说,“我们在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想象,比如为了体现他年轻时肆意潇洒的状态,为他设计了散发的造型。而对他的老年状态,我们则呈现了他做出的一些我们看起来不太能理解的行为,这一切都源自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挣扎。他是一个天真的人,虽然他做过一些错误的选择,但这种天真让他创作了伟大的诗篇,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借由他身上的矛盾和天真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从侧面呈现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谢君伟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们才对生活有那么丰富的体悟,也才能在盛唐时期写出那样豪情万丈的诗篇。“是历史造就了这些诗人,这些诗人把他们对生活的体悟孕育在诗中,他们的精神通过这些诗篇传递给了今天的中国人。”
大胆追溯诗人们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创作一部史诗性的动画电影,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邹靖认为,创作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技术方面,而在于对这个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和精神状态的探索。“历史中的人们所作出的选择是基于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的,比如他们如何去行卷,如何拿着剑和书就游走天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那时候他们所作出的选择是今天的人不太会去做的。我觉得对那种状态和情怀的理解和诠释,是创作中最困难的。一旦当我们想明白他们的精神和情感状态,大胆地进行表达就好了。”
同时他也表示,在一部如此少见的具有传记性质的动画作品里把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凝聚成一个整体,也是对创作巨大的挑战。“因为影片中穿插的人物事件、历史变化非常多,而我们要让观众始终感觉到故事是一个整体,为此我们用了很多方法,比如使用关联性,可以看到相扑运动如何贯穿了人物生命的不同时期,可以看到美好的扬州和只存在于回忆中的扬州……大量的关联性,让这个电影合成了一个整体。”

谢君伟则表示,在看完这个剧本后,心态上经历了兴奋、忐忑到紧张的过程。“我能把大唐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出来吗?我能把这些诗篇里蕴含的意义阐述出来吗?这些问号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持续存在。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而逐渐了解到李白是什么样的,高适是什么样的,其他诗人是什么样的。然而越研究就越发现未知的东西太多了。直到项目进入到三分之二后才慢慢想明白了,在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不太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这些诗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充实了自己,并且把我的这些收获传递给了观众,对于我来说,想明白这件事是一段很重要的旅程。”
传递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和民族自信
谢君伟表示,华彩片段《将进酒》之后中年高适与中年李白相扑的那场戏令他难以释怀。从那个片段中可以看到,两个人的身体虽然都已经相对衰弱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然跟年轻时一样强大,高适把李白摔倒后,李白冲着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就是我20年前为你写的诗,高适。”两个人的情谊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片段喷薄而出。“这一个小片段代表了我们对理想的追求。”
邹靖则表示,整个电影中他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景是高适和李白两人在阳光下策马奔腾,“它体现了一种自信,人的自信,大唐的自信,民族的自信。我们要追寻自己的理想,要传递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鹤楼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谢君伟说,黄鹤楼寄托了诗人们的理想,“虽然物理上的黄鹤楼倒了,但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绵延千古,精神上的黄鹤楼因此一直屹立在那里。就像电影中高适说的那样,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在影片里展现更多的东方意境”
以动画的形式来讲述一段盛大的史实,不仅给塑造人物和讲述历史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两位导演认为,在这样的题材面前,动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动画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是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展现我们想要呈现出来的内容,我们觉得用动画形式展现文学的意境是再契合不过的了,李白的《将进酒》中既有豪放,也有悲苦,各种情绪杂糅在一起,并且想象力极其丰富,这跟动画电影表达的方式特别契合,所以我们能够借助所谓视觉传达去展现诗中的意境,跟随李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谢君伟表示,除此之外,动画电影能够做到对每一帧的精准控制。“动画电影中的世界是我们从零建造的,哪里需要有光,哪里的布局应该是什么样,我们都能够精准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整个画面的质感去还原我们头脑中想象的世界。”

邹靖也表示,动画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在造型和表演方式上的空间特别大,这种表演的夸张度和概括性是一种极致的探索,是真人表演无法企及的。“尤其是这个电影的题材是诗,诗是对我们的感受到的事物和体悟的概括和提炼,它非常利于用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两者在艺术上是具有关联性的。”
影片中穿插了不少水墨动画的片段,谢君伟说,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是希望在影片里展现更多的东方意境,传递更多中国人的美学理念,让更多人体验到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