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悦读 | 夏日炎炎,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人民出版社 | 2023-07-12 14:21

古人的生活与劳作受自然时间影响很大,四季更替、昏晓昼夜,这些自然时间“规训”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赵友值《立夏》)春生夏长,夏天是生长的季节,芳菲歇去,大地一派清和秀茂的景象。夏日炎热,加上避暑条件有限,人们在高温时节往往是比较难受的,所以古人常以疰夏、病暑、苦夏来称呼夏日。

酷暑实在难熬,于是古人发明出了许多消夏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避暑用品及衣物

古人避暑,很讲究穿着。《岁时广记》引《乐府杂录》的话,提到古代有一种冰丝裀,由冰蚕丝织成,有消暑奇效,且价值不菲:“唐老子本长安富家子,生计荡尽,遇老妪持旧裀,以半千获之。有波斯人见之,乃曰:‘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即酬千万。”冰蚕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在民间以及文学作品中一直以冰凉制冷为人所知,苏轼诗中就有“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的句子。

古人也喜欢使用凉榻和凉席。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湘竹床”应该就是一种凉榻。铺设凉席是避暑比较通行的做法。古代有一种特别的席子,用猪毛做成,叫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中说:“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还有一种神奇的帛,叫澄水帛,酷暑之时,蘸水悬挂室内,立刻满屋清凉:“同昌公主一日大会,暑热将来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高轩,满坐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岁时广记》,转自《遵生八笺》)

“2023非遗品牌大会”上展出的作品。新华社记者 冯家顺 摄

扇子也是避暑利器。古人流行使用芭蕉扇,或曰葵扇,以广东新会葵扇最为有名,据说自东晋开始流行。《晋书·谢安传》中提到某人罢官归里,携带五万蒲葵扇,谢安开始使用,士庶争相模仿,一时间价格大涨。清人得硕亭的竹枝词《草珠一串》中谈到人们流行使用芭蕉扇来避暑降温:“三伏炎蒸暑气饶,如山朵朵火云烧。亏他行者偷来扇,个个芭蕉掌上摇。”

《遵生八笺》中还记载了一种神奇的迎凉草:“迎凉草碧色,而干似苦竹,叶细如杉,虽若干枯,未尝凋落,盛暑挂之门户,其凉风自至。”

瓜果与饮品

瓜类乃是避暑必备之物,把瓜放在水中浸泡变凉,待吃时捞出,“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向往的美味。“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晚凉一盏冰梅水,胜似卢同七碗茶。”(净香居主人《都门竹枝词》)唐伯虎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金刀剖开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这大概是一种更为独特的冰镇西瓜,读来就令人感觉清爽无比。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十分丰富,包括: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等,冰雪爽口之物琳琅满目,毫不逊色于今日。

而其中的“凉水”类目,就包括以下诸多细类: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宋刻作“缩脾”)、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等。

也有洒脱者以喝酒来避暑。《遵生八笺》中提到葛洪在夏天炎热之时,经常喝醉,“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以此来避暑,可谓奇特。

冰与消夏

夏日消暑最佳之物非冰块莫属。冰既可以直接食用,又能冰镇保藏食物,且可以用冰块来降温。人类掌握人造冰的技术要等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所以古人所用的冰都是天然冰。中国人使用冰的历史起源很早,周代已经开始设冰窖藏冰了。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中国人窖冰和用冰的技术都是领先于欧洲的。

酷暑之时,官府会给下属分发冰块降温避暑,这就是古代的“颁冰”和“赐冰”制度。吴自牧的《梦粱录》说:“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赐禁卫殿直观从,以解暑气。”分配冰块有一定的标准,往往是“官高职重冰则多”(梅尧臣《次韵和永叔石枕与笛竹簟》)。皇帝也会把冰当作特殊的福利赏赐给某些特别的人,比如白居易,因为诗写得好,深得人们喜爱,他就可以在冰块价格很高的夏天,随意取用。

官府除了分冰,也会把一些冰投放在市场上,以满足大众需求。民间也有人以采冰、售冰为业,南宋杨万里的《荔枝歌》曰:“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从诗中可以看到,制冰售冰成了一些人的生计。

古人也会用冰来保存食物,古代有类似冰箱的器物,来储存、冰镇食物,常见的是冰鉴,明清也出现了冰桶和冰盆。

古人在制作美食时广泛地使用冰镇方法,为了增加口感,会把浇制食物的乳酪、蔗浆进行冰镇处理,这在夏日不啻为一种独特的美味。金盘乳酪齿流水(曾觌《浣溪沙·樱桃》),醍醐渍透冰浆寒(迺贤《宫词》),真是极好的消夏食物。

可以想象,在酷暑之日,吃到冰制品,那是何等痛快:“门前铜盏呼人急,却是冰儿来卖冰。干喉似火逢薪热,一寸入口狂烟灭。”(徐渭《沈刑部善梅花却付纸三丈索我杂画》)

避暑的场所

就避暑的场所来说,皇帝的避暑地最佳。西汉未央宫有清凉殿,“中夏含霜,无上清凉”(《三辅黄图》);十六国时期有“温宫”和“凉殿”,以备冬夏,“阴阳更迭于外,而内无寒暑之别”(《晋书》);唐明皇也有“凉殿”,“坐内含冻”(《唐语林》)等。

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架势,但也有其他的办法。长安人在夏天,以锦结为凉棚,里面放置坐具,作为“避暑会”。李少师喜欢在暑天设置“临水宴”,临水饮酒,清凉惬意,无日不尽欢。(高濂《遵生八笺》)

乘船入湖,是江南的大户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在南宋临安城,六月初六是民间信仰中的崔府君诞辰,此日被当地人当作以避暑为主题的节日。“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戏。”(《武林旧事》)众人乘船进入湖中树荫清凉之地,至晚上才返回:“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

总之,古人的避暑,既讲究方法,又讲究养生;既有丰富的装备用具,又有惬意的场所。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方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