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创新 ——也谈“印山书院”的对联

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 | 2020-11-18 15:37

颜迈

贵州师范学院“印山书院”的中庭,近期的设计中考虑使用一副对联:横联是“敬敷五教”,上下联是“仁德若师敬而学也,礼乐如友爱以省哉。”此设计引发了一些讨论,现说说我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对联释义

横联“敬敷五教”的“敷”,可组合成“敷演”(也可作“敷衍”),意思是“叙述并发挥”;“敬”表示“躬行和遵循”。“五教”指古代推崇的“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德行标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兄弟(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敬敷五教”即是君子应当“躬行和遵循”这五个方面的德行标准。

对联“仁德若师敬而学也,礼乐如友爱以省哉。”其意义容易理解:仁德像老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向他学习;礼乐像朋友,要以热爱的态度去省思自己的行为。省,念xǐng,是反省、省思、省悟的意思,如“吾日三省吾身”。其“关键词”是“仁、德、礼、乐”这四个方面。

二、“敬敷五教”的出处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意思是:“舜说: 契(这是人名),现在百姓不能相亲友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对应'五教')不能够和睦相处,因此让你(即“契”)担任司徒,对百姓进行上述五伦的教育,重在宽厚。”“契”是商代人的祖先,聪明仁厚,德才兼备,曾经协助大禹治水,有很高的才能,被尧(或舜)所器重,封为“司寇”。 “敬”,是对教育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即所谓“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敷”引申为传播,意思是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有兼爱他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后来,孟子进一步将“五教”解释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儒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就以此为“白鹿洞教条”。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现在将其作为 “印山书院”的“教条”,作为贵州师范学院的圭臬,是很合适的。

三、对联讨论

一种意见是对此对联的质疑。认为该对联的横联“敬敷五教”,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德行标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兄弟(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上下联却是“四德”,即“仁、德、礼、乐”。这样,横联与上下联便不相容了。横联和上下联可以有两种关系:要么是补充,要么是包容。对联却是:包容,又不完全;补充,又有重复。就是说,“五教”与“四德”,既不对应,又互相交错,横联和上下联不能呼应。怎么办?他们的办法是:只好“取消横联”。(按:我不知道质疑的具体内容,此处的“质疑”是我猜想的。)

另一种意见是对此对联的认可。认为横联与上下联,是互补的:既含“五教”,又补“四德”。古代文献中的后来者,对它的早期者,往往会加进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史书,也会有不同的记载,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发挥,加工和删改。更重要的是:横联“敬敷五教”是此对联的灵魂,取消就太可惜了。

四、怎样抉择

按照否定者的意见,简易的办法是取消横联“敬敷五教”。外面已经有了“印山书院”的名称,里面取消横联后,给人的感觉是:“印山书院”起到了横联的作用,与里面的上下联配合起来了。此种意见是有可取之处的。书写和刻制这样的对联很不容易;只要取消横联、保留上下联就可以了。这种处理方法比较简单,也勉强可以让人接受。

按照认可者的意见,不必取消原有横联“敬敷五教”。但可以加入一种解释:将原先“敬敷五教”的“五教”,由“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改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简化为“学、问、思、辨、行”,便于记忆)。这样,横联坚持的是“五教”,上下联提倡的是四德(“仁、德、礼、乐”),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互补关系了。对于古代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对“五教”内涵的改动,正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可能发生的争论是:否定者将会批评认可者说,“五教”就是“五教”,怎么能随便乱改?现代人随便改动古文献,岂不乱套了?反过来,认可者将会反驳否定者说,古代人改动古文献的例子很多。就说这个“五教”,早就有人改过了:后人为了取消“君臣”之说,将“父母”一分为二,改为“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了。对古代文献,大可不必“抱残守缺”,创新其实才是一种更好的继承。

为了阐释该对联的含义,可以制作一块标牌,悬挂或安置在合适的地方。其文字设计是:

印山书院中庭·对联说明

横联:敬敷五教 遵循和躬行五个方面的德行标准。此“德行标准”的古义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今义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上下联:“仁德若师敬而学也,礼乐如友爱以省哉。”意思是:仁德像老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向他学习;礼乐像朋友,要以热爱的态度去省思自己的行为。

此对联倡导的是“五教”和“四德”。

为了让学生了解学院的文化建设,可举办专题讲座。此讲座可在每届新生入学时举办。

作者简介:颜迈,1943年5月1日生于贵阳,196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开设了选修课“语法体系探索”。担任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语言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