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故事这漾说丨25年司法路,天平之下,心系黔南——记全国模范法官陈福江的法治人生

2025-03-10 11:48

在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庭里,陈福江法官的日程表总是被填得密密麻麻。25年主办案件逾4000件,实现“零投诉、零信访”;调撤率长期稳定于70%以上,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从基层书记员成长为民事审判领域的权威专家,最终获评“全国模范法官”……这些数据与荣誉的背后,是一位基层法官对“司法为民”初心的坚守,更是对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的深刻践行。

当晨曦穿透玻璃幕墙,映照在他堆满卷宗的办公桌上,那个伏案疾书的身影,早已成为黔南法治进程中最温暖的剪影。

田间地头的正义守护者:丈量法意与民心的距离

黔南的夏天,山间蒸腾着暑气。福泉市某玉米地旁,一位身着法官制服的男子蹲下身,用卷尺一寸寸丈量被羊啃食的玉米秆。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滚落,制服后背浸出一片深色痕迹。农户一脸严肃地跟在后面,期冀着陈庭长给他一个公正。

这是2015年夏天的一幕,原告因自家玉米被邻村养羊户的羊群啃食,索赔500元。被告咬定“玉米长在路边活该被啃”,双方僵持不下。陈福江带着书记员三次踏勘现场,比对羊齿印与玉米杆断裂痕迹,最终核算出实际损失约200元。调解时,他掏出沾着泥土的笔记本:“这是羊群每天经过的时间记录,这是市价波动表。你们看,按法律条文……”两个小时后,被告心服口服掏出现金,农户攥着钱红了眼眶:“没想到为了两百块,法官能跑断腿。”

这样的“小事”,陈福江办了二十五年。“小案不小办,民生无小事”的理念也贯穿其职业生涯,他深知“法官的职责不仅是裁判,更是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在福泉市法院任职期间,他年均审结案件150余件,调撤率超70%,创下全省个人办案记录,其“如我在诉”理念,通过《人民法院报》专题报道,全国基层法官看到的不仅是个案智慧,更是司法温度对基层治理的启示。

当有人问他为何要为一垄玉米反复丈量时,他总说:“量的是玉米杆,量的更是人心。”

知产护创新:茶山云雾中的法治温度

2023年春,都匀毛尖茶山云雾缭绕。陈福江带着审判团队穿行在茶垄间,指尖拂过嫩绿的新芽。茶农举着被仿冒的包装盒痛心疾首:“陈法官,他们用机器炒的茶冒充手工茶,祖传的手艺要毁了啊!”

彼时恰逢知识产权审判权下放,陈福江敏锐意识到,“保护创新就是守护未来”,这场官司关乎的不仅是商标侵权,更是千年茶文化的生死存亡。

他牵头建立黔南州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推动法院、行政机关、行业协会三方联动。在“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保护案中,他创新援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4条“分类保护原则”,明确传统技艺的法律边界,该案也入选贵州省高院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同茶汤一样,既能沁人心脾,又能涤荡污浊。

“法官不能只坐堂问案,更要主动服务。”他认为法官应当以主动解决争议的方式去处理案件,促使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的实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当事人提出诉求。

为此,他常常带领团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法律困境,为企业提供法律指导,助力企业经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证据固定,帮助企业突破举证不能导致的维权困难,有效保障企业商标权益。2023年以来,黔南州知识产权案件调撤率达42%,企业维权周期缩短40%。

如今走进黔南中院,常能看见抱着商标注册证书的企业主在调解室进进出出。而办公桌上的都匀毛尖茶静静摆放,仿佛无声诉说着司法保护传统的使命。茶香氤氲间,法治的根系正悄然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破局者的智慧:在法理与民生的钢丝上行走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法律需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非机械适用。”

2022年,一份解散公司的诉状让陈福江眉头紧锁。某民营医院项目因股东内讧停滞,企业小股东以公司经营出现僵局为由,提出解散公司,该企业承接的项目为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涉及医院建设,民生工程,企业经营若陷入僵局会导致医院建设停滞。

事关民生大事,陈福江不敢懈怠。他白天跑工地,晚上读案卷,在深入研判后判决同意解散公司。公司解散后,企业大股东重新引入小股东,最终医院如期竣工。

这种“能动司法”的理念,亦体现在他承办的建工类案件中:通过委托鉴定确定结算数额,以“看得见的方式”高效实现正义。在全国法院普遍面临结案压力时,他保持100%时效内结案率,平均审理周期仅40余天,远低于法律规定的简易程序的3个月审理期限。

这种“破局者”的智慧,同样闪耀在江苏海安的那次远征中。原告是一个钢材销售企业,被告因需完成火电厂项目向原告购买钢材,涉案标的为1000万左右货款。由于被告一直未履行,原告缺少资金流动,企业发展困难。在接手案件后,他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江苏省海安县,辗转多处找到挂靠公司的实际施工人,在不断地努力调解交流下,最后被告充分考虑到案件公示会对自身的不利影响,通过向实际施工人出借款项的方式解决此案,最终双方达成的结案金额为960多万,使濒临破产的钢材厂重获生机。

当事人评价:“陈法官既通晓法律条文,更懂人心冷暖。”当结案裁定书送达时,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也成了最动人的法治协奏曲。

深夜灯常明:法治丰碑下的孤独与坚守

黔南中院的大楼,有一盏深夜常年亮着的灯。保安似乎早已习惯那个身影。灯光下,陈福江的日程表密密麻麻:早晨八点批阅管理报表,九点开庭审理建工纠纷,下午连开三场调解会,傍晚赶赴党委汇报工作……

作为庭长,陈福江每日工作时长达14小时。白天处理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员管理、案件分配以及向上级法官、党委政府按时报送材料等),开庭、调解,夜晚撰写裁判文书、梳理类案要点。谈及陈福江,同事们的话语里满是感慨:“早上陈庭长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甚至本该放松休憩的周末时光,办公室里也常常能看到他忙碌加班的模样。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笑答:“法官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2024年荣获“全国模范法官”称号后,他更感觉责任重大:“这份荣誉是鞭策,督促我以更高标准去践行法官使命、守护公平。”荣誉背后,是黔南中院团队的全力支持,是邻里乡亲的信任嘱托,更是新时代对司法工作者的更高要求。

“法官的权威不在法袍,而在人心。”当最后一盏廊灯熄灭时,他办公室的灯光总在夜色中勾勒出法治守护者的轮廓。

薪火相传:让法治种子在裂缝中发芽

2024年12月,黔南中院正式挂牌成立了未成年保护法庭,以真正实现对未成年权益的有效保护。陈福江积极参与其中,为未成年权益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福江还非常注重对年轻法律人的培养。他指导法学院实习生,强调“身份转变”与“实践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代法官最需要具备遵从党委工作思想、具备大局服务意识、充分考虑当事人利益以及做到公正决断等品质。

他总是正色道:“法律是冷的,但法律人要暖。”在模拟法庭现场,当看到年轻法官准确运用“如我在诉”理念调解纠纷时,他的眼角总会泛起欣慰的涟漪。

25载青葱岁月,两鬓斑白如细丝。他用时间诠释了“如我在诉”的为民初心,更以“能动司法”的实践,让法治的芬芳浸润每一寸土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官的使命,让每一份诉求都被听见,让每一次裁判都传递温度。”

山高水长,他的背影已与法治丰碑融为一体;茶香法润,这片土地终将生长出更多的陈福江。

当春风再次掠过茶山,那些在田间丈量过的法治刻度,在卷宗里淬炼过的司法智慧,在深夜灯光中沉淀的为民情怀,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法治森林。

记者:陈晓薇 张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