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总在上演,该不该增设“家庭暴力罪”?

2020-11-25 10:39

家暴,这个词似乎从未离我们远去。

2019年1月,22岁女孩方某洋被丈夫和公婆虐待致死;2019年11月,美妆博主宇芽微博自曝长期遭遇家暴,并附上视频;2020年9月,四川女孩拉姆在直播过程中,被家暴成性的前夫泼油焚烧而亡……

事实上,家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病床上的拉姆 图片来源:水滴筹)

2001年播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中国第一部直观反映家庭暴力的影视作品。近二十年间,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婚姻法解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关于家暴,这些问题你知道吗?

家庭暴力并非只有肢体暴力

我国法律对于“家庭暴力”一词的定义,最早出现在2011年公布的《婚姻法解释(一)》中。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2016年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一词的定义进行了举例细化,将“经常性谩骂、恐吓”列入定义中,强调了精神伤害,顺应了当下家庭暴力的手段趋于复杂的趋势。

家庭暴力不仅限于夫妻之间

在司法实务中,要界定“家庭暴力”,首先要理清两个概念:“家庭”和“暴力”。对于“家庭”一词的界定限定了家庭暴力的主体。2008年实施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下称“《指南》”)第二条将家庭暴力限定在“在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夫妻之间”。尽管《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此处的“共同生活”,主要是指在共同生活的事实下,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双方或多方。采用的暴力手段主要有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等。(宇芽自曝遭遇家暴 图片来源:微博)

该不该增设“家庭暴力罪”?

目前,我国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除了《反家庭暴力法》,其他内容散见于《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中。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刑事罪名主要包括虐待罪、遗弃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等。可以说,我国尽管有反家暴的专门法律,却没有关于家庭暴力的专门罪名。

此外,对于家暴行为的处罚较轻,也一直饱受争议。以虐待罪为例。虐待罪的量刑标准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最高刑也仅为七年有期徒刑。对比故意伤害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最高可判死刑。具体到近期热议的22岁女孩方某洋被虐待致死一案中,其丈夫和公婆一审最高仅获刑3年。(方某洋一案一审判决书 来源:网络)

家庭暴力案件处理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是取证难,直接证据少。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方面,家庭作为私密空间,发生在家庭领域中的暴力犯罪往往很难为第三人直接知晓,为证据的采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已故韩国艺人曾在自己的居所遭遇男友的家暴,而由于没有直接证据,双方各执一词,一度让事件扑朔迷离。知名博主宇芽遭遇家暴一案中,唯一的直接视频证据是被电梯内的摄像头拍下。

与此同时,不少受害者在遭受家暴后,没有第一时间保存证据,为后期取证增加难度。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在遭遇家暴后,往往第一时间不是寻求公安的帮助或者前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而是极力掩盖,自行处理伤口。而施暴者往往会用认错、哀求、威胁等态度,让本就身心受伤的受害者无暇顾及证据保存。

另一方面是立案难,公权力难以介入。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家庭内部犯罪往往是不告不理。而家暴中的受害方往往碍于情感、面子等因素,以及担心留下案底影响后代等原因,不愿意寻求公权力的救济,这也使得施暴者有恃无恐。

关于立法与司法的一点思考

纵观全球,对家庭暴力犯罪都表现出严厉打击的态度。

日本刑法曾专门规定“杀害尊亲属罪”,并规定了高于一般杀人罪的法定刑,体现了从重处罚的立法思想。

加拿大《刑法》265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故意冒犯他人的,不论程度如何,均属违法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各州大都通过修订法律,授权警察在有正当理由足以认为嫌犯触犯了家庭暴力罪时,即使非现行犯,也可进行逮捕即无令状逮捕

那么在我国,是否该增设“家庭暴力罪”?在司法实务中,是否该重新分配举证责任?或者引进民事诉讼中的优势证据原则,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仍由原告(即受害人)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只有当原告无法举证或举证严重不力时由被告(即施暴者)进行举证,在根据双方证据的优势情况进行比较而选择采纳。

家庭是每个人最安定的港湾。当这个港湾风波不断,那么固守其中就有些舍本逐末了。对于家暴,除了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也需要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对家暴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