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试论杜甫山水诗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大多数是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诗篇。但诗人一生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漫游漂泊中度过的。在漂泊中,美不胜收的祖国的山川风物激起了诗人的情感,在不同的境遇中,写出了许许多多的山水诗。
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都是诗人在漫游、旅行、寓居时写的。其诗大多以景寄情,表现诗人的真实情感。诗中描写景物逼真,往往以极精炼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山水的真实形象,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我们说,诗歌的创作是客观现实受到主观铸冶,主观理想融入客观对象,再经过一定的美学点染,而化生出新的灵魂,新的生命,它显现出诗人一定的理想抱负。诗人杜甫正是这样,他走过祖国大江南北,亲身目睹祖国壮丽河山,他即景生情,就地取材,写出许许多多的山水诗歌。
杜甫20岁时就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他一生的游历。不过,开始是雄心勃勃的“壮游”,后来却是社会动乱、生活逼迫的漂泊。所以,看他各个时期所写的山水诗,其立意、布局、谋篇等艺术手法都有所不同。
先看他的山水诗的诗体和手法。
著名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诗人都对它们进行了描绘。
写泰山的《望岳》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华山的《望岳》是: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写衡山的《望岳》是: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 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青年时期的杜甫,胸怀大志,才气横溢,看到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浮想联翩,满怀豪情地抒发了感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非常精炼地勾勒了泰山高耸的特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显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因山之高伟而迸发出来了。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写泰山之《望岳》,诗体为五古而夹有律句,除描绘其本身山势之外,以远望、近望之景衬托出之。这一时期是诗人的读书和壮游时期,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越,“东下姑苏台”“放荡齐赵间”(《壮游》)。这时期,诗人踌躇满志,和一帮诗友打猎逐兽、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壮游充实了他的生活,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诗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的华山之《望岳》,是中年时的作品。他的中年生活遭到磨难,现实生活使他倍受痛苦。生活折磨了他,但也成全了他。他逐渐深入社会生活,其诗作的手法及寓意已与壮游时期明显不同了。写华山,主要突出它的峭拔高耸。而华山诸峰又以莲花峰为最,诗前两句写诸多山峰皆围绕莲花峰,莲花峰“处尊”,诸峰似儿孙罗拜四周,极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高寻白帝问真源”,异想天开地追求大自然的本体,寓哲理于山水形象中。华山《望岳》为拗体七律,突出莲花峰,以山径、车箱、山洞、箭梧陪衬,是华山之所独有。
杜甫老年时的境遇已落到穷困潦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写衡山之《望岳》以修祀典立意,重写祝融、紫盖两峰。“祝融五峰尊, 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 争长嶪相望”,写南岳诸峰如绘,祝融独尊,但“紫盖独不朝”,昂然高举,显出能自立者,皆不傍人门户,侧面显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情。诗作以五言下笔,写山峰、山径、神仙,波澜起伏,境外有境,情外生情。
以上各山都写出了个性,在同中见异,显出了特点。
杜甫写水的诗,体裁也各不相同。而写水态方面均能得其要领,显其特色,有诗《阆水歌》《登岳阳楼》《万丈潭》等。
看他描写的嘉陵江水: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水歌》
首联从问句起头,表现诗人初见阆水时的惊喜心情。看那嘉陵江,流水深处为石黛色,两滩水浅处为碧青色,二色相依,波光互映,显得格外妩媚可爱。然而更可爱的是,“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清晨红日从江中涌起,如破浪而出,一刹那江面,天空发生了美妙的变化。朝霞铺满江面,万倾碧波如鲜红牡丹,漾漾摇荡,令人心醉。诗中一个“破”字,境界全出。
他写的洞庭水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洞庭是一个闻名的湖泊,浩荡缥缈,得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益彰。在这里,诗人描绘的是一个涵天盖地的悲境。正如诗人心境,他的晚年过得疲惫,水诗也富人生感慨,含蕴无穷。
综上所述,杜甫以他的镵刻之笔刻划壮丽的山水形态,其峭拔诗风也在这些诗里得到充分呈现,更显得杜甫诗歌风格多样化。
此外,杜甫还有许多平淡、清丽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多是在长安、成都两地寓居时写的。
如《曲江对酒》: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诗写曲江雨景,以华丽辞藻描绘曲江美景,表面上看是美景衬麋乱生活,实则是感慨昔时盛况在此已找不到了。他这次与前两次到长安所写的山水诗立意不同,第一次多为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第二次则是长安一片残败荒凉给他蒙上的哀诗。从隐忧到动乱,从动乱到荒凉,都用曲折之笔,在名山胜水中寓诗人深意。
总结杜甫所写的山水诗,从诗风及手法上可看出前代山水诗人对他的影响。杜甫的诗作《渼陂行》《渼陂西南台》《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等,在构章上多是先景后情。拿这些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过始宁墅》《游南亭》稍作比较,就觉得是从谢诗脱胎而来。杜甫有诸多诗句是谢灵运诗变化而来的,如杜甫的“千岩自崩奔”(《木皮岭》)明显是谢灵运的“圻岸屡崩奔”(《入彭蠡湖口》)变化而来。“萋萋露草碧”(《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是谢灵运的“萋萋春草繁”(《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变化而来的,等等。杜甫用自己的手法把它们化成自己的诗句,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诗又推进了一步。
总之,杜甫的山水诗是他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从他亲身经历,仔细观察而写出来的。各地区山川的壮丽险绝,雄奇清秀,都给杜甫以美的感受,激发了他的情思,使他写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诗篇。他更能结合自己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些诗篇更寄寓一些哲理。但杜甫又不局限于自己的抒愤和牢骚,能结合当时的现实,表现出他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使诗篇富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能把爱山川、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来写,他的山水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他的山水诗和他富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诗篇一样,是祖国诗歌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作者介绍:
卢立志,汉族,1931年8月生,贵州镇宁县人。贵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发表《关于五言诗的起源》《关于律诗的对仗》等若干论文及几百首诗词,参与编写《中国历代文学名篇欣赏》《巢经巢诗校注》。曾任《松鹤诗草》副主编,《草堂诗钞》及《青松韵》主编,《黔风诗讯》编辑。